閱讀重點
🥨 前情提要
我們來到世上的目的,不是每天做八小時自己痛恨的工作,直到死神找上門。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史丹佛大學設計學程(Design Program)執行總監 Bill Burnett 與產品設計系講師 Dave Evans 共同撰寫了這本設計人生的書,透過具體步驟,教你如何剖析生活、正視問題、找出心流、恣意發想、謹慎架構,最終到迎接嶄新的機會。
不看這本書,人生還是會維持原樣;
但看了這本書,人生可能會變得不一樣!
🥨 3 個迷思
🔴 迷思 #1:有熱情才知道該做什麼
『你對什麼有熱情?你的熱情在哪裡?』
如果這個問題困擾你很久了卻總是答不上來,別擔心,根據史丹佛對青少年的統計研究發現,只有不到 20% 的人知道他們的熱情是什麼,也就是說有八成的年輕人跟大家一樣茫然。
作者發現,很多人覺得只要知道熱情在哪裡,不管什麼事情都能迎刃而解,但其實大部分的人都不曉得自己的熱情所在 😮
熱情是試過之後才會出現的東西,要先試,才知道喜不喜歡,然後才能精通,我們無法事先知道自己的熱情在哪兒。
所以,別管什麼熱情了!去嘗試就對了!
🔴 迷思 #2:太遲了
『你到這個年紀應該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以及該怎麼做,如果你不知道的話,那就太遲了!』
才不是這樣呢!
作者完全否決「應該知道」這個想法,沒有什麼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也沒有所謂的太遲了這件事,
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從現在開始往前進!
🔴 迷思 #3:你確定這是最好的選擇嗎
The unattainable best is the enemy of all the available betters.
Bill Burnett
那些「最好」但卻無法達到的點子,是所有「更好」但有機會完成的點子的敵人。
我們都擁有活出眾多不同人生的精力、才能和興趣,每一種人生都很好、很有趣,也很豐富,套一句作者的話:『問哪一種最好是個笨問題!』
在人生的階段,如果有餘力挑選三個去試試看,Why not?
🥨 5 個 idea 讓你擁有設計思維
🟢 idea #1:集中所有線索
釐清現況
先知道自己在哪裡,才知道要往哪裡走!
在思考未來之前,我們第一件可以做的是-釐清現況,
作者將人生稱作儀表板,上面會有 4 個功能,
① 健康:身體的健康、心靈的健康
② 工作:帶來現金流的工作、沒有收入但卻讓我們投入的事業
③ 遊戲:旅遊、業餘興趣、各種娛樂
④ 愛:家人、朋友、另一半的愛
針對這四個功能,從 0 到 10 ,我們各自幫它們評定幾分?不妨動手紀錄下來~
看著這些分數之後我們有了概念,哪些已經接近滿分,可以繼續保持;哪些項目竟然在及格邊緣,需要花時間、精力來加強。
看著不及格的項目,心中可能會有個隱忍已久的聲音跑出來,譬如:『工作被迫每日加班熬夜,導致健康亮起紅燈,該怎麼辦?』、『雖然工作看似及格,但不確定想要這樣過一輩子怎麼辦?』
讓我們正視這些心中的聲音,一項一項條列出目前想要解決的人生問題,將有助於清楚了解現況的困境。
一致性的價值觀
我們不會隨時都知道該往哪走,但至少我們永遠知道自己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找出現在想解決的人生問題後,接著,我們再將自己拉高到價值觀的層面來思考,
① 工作觀:為什麼要工作?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工作與我、社會有什麼關聯?什麼叫好的工作或值得做的工作?經歷、成長、成就感和工作的關聯是什麼?
② 人生觀: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活在世上是為了什麼?家庭、國家與世界上的事,對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
為了避免不小心變成追求「活著的意義是盡情的探索這個世界」的人生,但卻在工作觀那一欄寫上「衝刺事業、追求不斷往上升遷」的矛盾出現,
我們可以檢視一下工作觀、人生觀是否有互相衝突的項目,當愈理解到一致性的重要,就愈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活出一致、有意義的人生。
人生觀沒有對錯。 唯一不正確的作法,就是根本不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觀。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 idea #2:丟掉重力問題
在前面 Idea #1 列出的待解決人生問題中,可能會出現所謂的「重力問題」(gravity problems)與「船錨問題」(anchor problems),
① 重力問題:一輩子都無法改變的事實
就像是,腳踏車騎上坡好累,所以我要克服地心引力;或是,進入一個歷年執行長姓氏都相同的家族企業,卻幻想要在這間公司爭取執行長職位。
遇上重力問題,我們得意識到它們是幾乎無法解決的事情。
② 船錨問題:我們誤以為克服不了的難解問題
假設朋友的夢想是擁有一間連鎖咖啡廳品牌,查了一下發現可能需要籌措一億的資本額,看著他挨家挨戶募資,經過努力後卻只有少的可憐的結果。
不過假如換個想法,改從小咖啡車開始著手,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發展了。
船錨問題雖然看起來很難解決,但事實上轉個念就會豁然開朗,
但如果遇上的是重力問題,那就得辨識它、接受它,然後毅然決然大膽丟掉它吧!
🟢 idea #3:奧德賽計畫
有趣的事情來了,如果我們可以過上好幾個不同版本的人生,那會是怎麼樣的情境?
作者提出了一個「奧德賽計畫」(Odyssey Plan),
這個計畫的精隨是讓我們思考並寫下未來五年,人生可能發生的三種截然不同但都是很棒的 Plan A 版本:
Life no.1 目前人生的延伸版
也許是一個已經計畫好的點子,或是渴望一段時間、非常有吸引力的點子,透過記錄下來再重新想一想。
💭 舉例:安排一個 gap year 環遊世界、到加拿大打工旅遊
Life no.2 萬一 Life no.1 發生變化,我會想做的事
某些類型的工作會走入歷史、或者不再是個 option,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若要靠目前正在做的事以外的事謀生,我們會想出什麼方案?
💭 舉例:學習某項技能,帶著筆電到泰國當 digital nomad、擁有深藏不露的廚藝技巧,剛好可以派上用場
Life no.3 如果錢和面子都不是問題,我會做的事或想活的人生
顧名思義,如果放下一切包袱,有一份收入還過得去的工作,不用在乎別人嘲笑或看輕,我想要過上什麼生活?
💭 舉例:跑到 Ibiza 當 bartender、在熱帶叢林當志工和動物玩在一起、住在義大利小村莊幫忙採收葡萄
思考第二個、第三個大膽人生,是為了激發那個深藏在內心渴望,同時也提醒自己,當社會結構在緩慢變化,我們何以有什麼長才可以在不同面向發揮 😊
🟢 idea #4:建立模型
作者提醒到,單靠一股喜歡做甜點的熱情,而忽略人事、會計問題就砸下畢生積蓄開店可能不是最明智的選擇。
那該如何預防這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呢?
① 詢問自己問題: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還是只是我 20 歲時想要的?
② 訪談專業人事:聽他們的實際經驗、了解在這個領域生存需要擁有的專業知識、對方是如何進入這一行的、入行前後的差異在哪裡…
③ 建立假設模型:然後,檢視自己是否具備相關能力,想像如果真遇上對方所經歷的難題,是否有那股勇氣可以持續下去?
🟢 idea #5:做一個好的選擇
生命是一段過程,而非結果。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根據作者指導學生的經驗發現,一個好的選擇,通常不會是第一個就想到的點子。
它的產生,大概會像下面這個流程:
在做出選擇時,我們永遠是依據當下可掌握的資源,努力做出最佳選擇,
切記把終極目標設定為「最佳選擇」,因為我們根本無從得知未來是否會成功,如果太過執著做最好的選擇可能會不時冒出『假如走另外一條路會不會更好』的聲音,這就像看著後照鏡開車,會讓自己無法活在當下。
只要我們懂得在失敗後做檢討,「放手,往前走」才是選擇幸福的關鍵!
🥨 寫在最後
自從開始工作以後,就不停反問自己上班是為了什麼?日復一日的生活是開心的嗎?我的熱情在哪裡?十年、甚至退休之後,我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早些幾年我找不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直到現在看完《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些問題也還未百分之百明朗(哈
那到底看這本書的意義是什麼?大家可能會疑惑 🤔
不過這裡得平反一下,依照書中步驟,我做到了以下的事情:
◽ 強迫打開腦袋、正視問題、思考人生
◽ 自己喜歡什麼類型的工作模式(獨立作業 or 團體腦力激盪… )
◽ 哪些是有能力做但卻非常消耗精力的工作(處理與人有關 or 經常有出差開會 or 例行性業務…)
◽ 哪些又是完全不用別人督促就會自動自發完成的工作(文書 or 發想新點子 …)
◽ 在做什麼事情時,會產生心流?擁有最高的專注?產生精力?
跟著作者的牛刀小試練習之後,發現這十年來,自己始終如一的熱情有三項:
對旅遊的熱情、對主動學習的熱情、透過文字分享的熱情
雖然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些熱情可能會以不同方式呈現,但不變的是,每次在做這些事情時,可以感受到精力不減反增。
平日有午休習慣的我在週末早晨開始寫部落格文章時,不但停不下來,腦袋還會越來越活躍,進入心流境界,上(感興趣的)課程也有相同現象。
但,拉回到現實的原點,熱情是一回事,該如何將它們與工作結合,並支撐生活呢?
可惜的是我現在也還沒有一個答案,
不過不要緊,有開始就有希望!
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但我知道無論如何我都會一直往前進,嘗試每個有可能變成熱情的新事物,把握任何拓展視野的機會,在這段期間,期待持續地在這裡和大家一起分享整個過程 😊
Ideas don’t come out fully formed , they only become clearer as you work on them . You just have to get started.
Mark Zuckerberg
點子不會在一開始就完全成型,只會在你花心思處理它們時變得更加清晰,你只需要的就是開始!
🔗 延伸閱讀
🌱 博客來試閱、購書連結:《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史丹佛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
🌱 感謝你閱讀到最後,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記得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是 Share 給你的親朋好友(一起討論有助於感情升溫唷)!讓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
Juan
很棒的心得分享!
今天剛好聽了瓦基的《恆毅力》podcast, 這個持續探索的概念也和我之前看《跨能致勝》很相似,就是不斷嘗試,終有一天會找到自己的熱情,天地之大、世界之廣,一定有一個容得下你我靈魂之處,說到這個,《靈魂急轉彎》也是一部很棒的電影,大力推推!!
Clare
謝謝 flywithjuan 站長 😊💪
已把《靈魂急轉彎》列入電影清單了哈哈,等過年的時候把所有待看清單一次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