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重點
🥨 寫在前面
不久前,成功挑戰用一天時間閱讀《超速學習:我這樣做,一個月學會素描,一年學會四種語言,完成MIT四年課程》。
雖然過去也曾一天內讀完故事性的心理學與散文書籍,但工具書還真是第一次。這速度稱不上快,但激起我想特別提到並記錄下來的原因是:
- 第一次挑戰用手機閱讀電子書,並且無法使用飛航模式避免訊息跳出
- 閱讀期間不是安靜且完整的狀態,而是零碎被切割的
- 過程中不僅只有「看」而已,還包含用電腦做筆記
在 2020 年終檢討大會 文章中,提到去年不停出現在我腦袋中的三個字分別是「Discipline 紀律」、「Rational 理性的」還有「Diversify 多樣化」。
雖然今年只過了 75%,卻有某些新概念不停 pop into my head,剛好在執行這次挑戰的過程,意外擁有不尋常的閱讀體驗,讓我暫時擱置往常即刻想要發重點整理文章的衝動,特地把近期有感的三個想法整理出來。
好的,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
🥨 3 個想法分享
🟢 Growth Mindset 成長心態
最近在短時間內 Growth Mindset 頻繁出現在手邊的書裡、TED 演講與大人的 Small Talk Podcast,好像在暗示我什麼 😂
簡單來說一下 Growth Mindset 的概念,
史丹佛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 Carol Dweck 研究發現,人的思維模式可以分為兩種-「固定心態(Fixed Mindset)」與「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固定心態的人認為性格、智力、天賦是與生俱來且無法改變的,成功是對本身能力的衡量方式,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爭取成功、避免失敗,因為這是證明他們聰明、有能力,產生優越感的唯一方式。
成長心態則剛好相反,他們把失敗看作是成長的踏板,學習是他們的首要任務,著重於成長及迎接挑戰的過程,而非從結果判斷成功與否,「當盡了最大努力、成為更厲害的自己」就是他們最大的成功。
研究顯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辨識出他們傾向哪種心態,帶有一點與生俱來的性格,
不過,後天家庭環境及學校教育引導也可以讓孩子的心態做出轉變!
In a growth mindset, challenges are exciting rather than threatening.
Carol Dweck, 史丹佛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
So rather than thinking, oh, I’m going to reveal my weaknesses, you say, wow, here’s a chance to grow.
在成長心態中,挑戰是令人興奮的,而不是具有威脅性的。
所以與其想『噢,我要暴露我的弱點了』,你說『哇!這是一個成長的機會。』
回想過去在學生時期,似乎比較偏向固定心態,不只是在學業上認為成績好、擁有多項才藝才是絕對,甚至也會因為某項能力不足、或不願冒險嘗試,而找各種看似合理的藉口,證明問題非自己能控制。
在這兩年裡,看到許多沒有背景卻靠後天努力成功的案例,不禁讓我正視逃避成長這件事。
寫部落格一直是我想要做的事情,但過去總以免費平台廣告太多、版面無法自己控制、不會架網站等理由推遲。現在回想起來,更深層遲遲沒行動的原因也許是擔心文筆不夠好,當時想分享的旅遊題材非主流,害怕觀眾寥寥無幾的失落感。
2020 年 5 月,決定邁出第一步,從無須任何架站知識的 Medium 平台著手,單純以記錄投資與閱讀心得為初衷,對流量的追求沒有抱什麼期待,因為這樣無心插柳的經營,當發現素未謀面的讀者們透過搜尋引擎點進文章,那種驚喜讓我進一步在 2021 年 2 月重啟架設一個屬於自己網站的想法。
拜近幾年自媒體爆紅所賜,網路上免費教學資源多到令人覺得幸運,雖然曾經是一個連複製貼上程式碼都會跑出跟同學不一樣成果的人,但現在的我寧可相信,只要具備強烈的學習意願,即使那項技能過去不存在生活中,我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與決心,享受突破自我帶來的喜悅。
Becoming is better than being.
Carol Dweck, 史丹佛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
成為 的感覺比起 只存在著 更美好!
🟢 Good Vibes, Good Life 對的頻率,對的人生
標題這句話是來自於一本封面很美的書名, 作者是 Vex King
“You’ve changed.”
Vex King, a mind coach with inspiration & positivity
If you mean I’ve outgrown certain people, habits and things, then yes, you’re right. And if you mean that I’m creating a healthier and more purposeful life for me and my loved ones, then again, you’re right. I’ve changed because I was meant to change – and growth takes place often.
『你變了』
如果你的意思是我的成長超越了某些人、習慣和事物,那麼你是對的;如果你的意思是我正在替自己以及所愛的人,創造一個更健康、更有意義的人生,那麼你也是對的。
我改變了,因為我注定要改變-這是成長所必經的路。
我們從小學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周圍環境及朋友的長期影響力不容小覷。
以前我沒有太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直到開始意識到自己情緒、能量的流動與接觸的人事物息息相關,才發現「對的頻率」真心重要。
建立朋友關係的時候,比起知識、成就、經濟能力上的篩選,我更傾向從最基本的道德層面思考,若用一個字形容的話,大概就是巴菲特時常提起的-Integrity(誠實、正直)。
這聽起來好像什麼很高尚又沉重的字眼,其實想想「對方是否常以不正當的方法謀利?或經常說話前後不一致?」也就能解釋了,畢竟誰也不希望被朋友試圖欺騙錢財或情感。
那想要將自己環繞在正向、理性、具備不斷學習的心態的人群中,該怎麼選擇呢?
以下是我會著手的管道,來增加「對的頻率」出現的機會:
1️⃣ 課程
雖然不保證課程會百分之百營造出我們所期待的環境,不過舉例來說,想學習穩定的長期股市投資方法,選擇價值投資型課程遇到理念相近同學的機率,想必還是高於短線當沖班吧 😂
需要留意的是,有些不一定出於好意的人也會透過課程的關係,嘗試銷售資訊不明的商品,我想大家應該都具備足夠的智慧做出判斷。
2️⃣ 潛移默化家人
這項似乎只能一半努力、一半聽天命了 哈!
可能個性使然的關係,在家逮到機會就想分享近期學了什麼、從書本獲得什麼新知識,大概是一種巴不得家人也趕快加入這個行列的概念。
在增加餐桌上的話題之外,幸運地還能擁有價值觀相近的家人。
3️⃣ 刻意篩選接收的資訊
不能出門、不能上實體課的疫情期間,我非常仰賴 YouTube、Podcast 來營造環境。
長期不間斷追蹤的 Podcast 有《大人的 Small Talk》,再來是《通勤十分鐘》及《股癌》,非常喜歡《大人的 Small Talk》Joe 與 Bryan 的 vibe,每集內容聽完總是會產生一些小心得,不論是職場面相還是人際溝通應對上,都更拓展了我的視野。
《通勤十分鐘》Esther 與 Tony 對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概念,也是我非常欣賞的價值觀。
主動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內容吸收,比起被動接收演算法的推薦,更讓我有掌握主導權的感覺 🤠
4️⃣ 改變,從自己開始
想要吸引什麼樣的人,首先先把自己變成那樣的人 🙂
How to find a good spouse?
Charlie Munger
The best single way is to deserve a good spouse because a good spouse is by definition not nuts.
如何找到好的伴侶?
最好的唯一解就是你必須先配得上她,因為就定義來說,好的伴侶絕對不是個笨蛋!
🟢 Focus 專注
到了這裡,還記得本文最前頭提到的閱讀挑戰嗎?
因為接下來我想把當時的狀況還原一下。
嘗試在一段被切割、隨時會被打擾的時間進行閱讀,專注與分心似乎就那麼一線之隔,
起初是計畫每 20 分鐘為單位進入專注模式,時間到休息片刻再重複。
當然執行剛開始就遇上了困難,因為使用手機閱讀的關係,我每兩三分鐘就會切換到 social media,加上那天精力只剩下 20%,很快的思緒就開始飄移。
意識到自己分心之後不免產生罪惡感,想說狀態這麼不佳乾脆放棄、改天再嘗試。
但這個念頭的產生讓我更加罪惡,於是我反問自己,難道沒有外在進度壓力就可以鬆懈?我到底有多想要完成這項挑戰?
就在反覆專注、分心、自我問答、又專注的過程中,覺得想證明自己的感受越來越強烈,然後在某個臨界點「達成目標的渴望」超過「分心的快感」之後,情況就明顯好轉了。
以這次個人經驗來說,體悟到下面這個公式:
專注與分心的距離 =「達成目標的渴望」程度
如何不要分心
有沒有其他方法,能夠讓我們降低分心的機率,來提高專注的品質呢?
《超速學習》書中點出分心的三種來源:
- 環境
- 學習任務
- 你的心
🟤 環境
書中建議可以透過自我測試來了解自己在哪裡比較專注
通常大家會覺得,最適合保持專注學習的地方就是一個安靜的空間,譬如說圖書館或是家中沒人打擾的房間。
不過其實這沒有一定,對我來說,反而咖啡廳那種參雜著磨豆子、附近有人交談的環境,比起空氣凝結的圖書館自習室、K 書中心,更能激發我產生高效的專注力。
🟤 學習任務
如果一個大 Project 困難到讓人想要逃開,有時候把它拆分成很多小小的計畫,利用較短的時間去完成,反而會有顯著的成效。
🟤 你的心
只要與情緒相關的任何事情,都是我個人認為最難控制、但卻可以事前預防的,
難在於一旦擁有負面情緒、焦慮煩躁,幾乎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強迫自己專注在任何計畫上,
不過,如果一開始就避開會讓我們產生壞情緒的人事物,那就大大提高能夠專注的時間了。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作者李笑來在書中提到,他跟太太結婚二十幾年從沒吵過架,因為吵架造成的情緒會影響專注力,所以他選擇以對方理解的方式應對。
🔗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這個堪稱詐騙的書名,卻讓我甘願受騙
如果真的情緒被淹沒了怎麼辦?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 Andrew Huberman 在受訪影片中提到,想法(thoughts)的產生是不由自主地,不論是負面的想法還是悲劇性的想法,刻意壓制基本上徒勞無功,但好處是我們可以引領這些想法!
暫時停下手邊的事,有意識地去認識、感受這些情緒與想法的來源,最終才有機會釋放它們。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分享自己在摸索認識情緒的過程,雖然我們未必出生就是好脾氣,但透過一些簡單的方法,也能夠慢慢塑造成更理想的版本 🙂
到了文章的尾聲,
我想用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 Angela Duckworth 的一句話來做個總結,
並且送給每個不離不棄看到最後的你們 😊
I won’t just have a job; I’ll have a calling. I’ll challenge myself every day. When I get knocked down, I’ll get back up. I may not be the smartest person in the room, but I’ll strive to be the grittiest.
我不會只有一份工作,我還有一個使命,我將會每日挑戰自己。
Angela Duckworth, founder & CEO of Charater Lab
當我被擊倒時,我會爬起來,
也許我不是房間裡最聰明的人,但我會努力成為最堅韌不拔的那個人!
🌱 感謝你閱讀到最後,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記得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是 Share 給你的親朋好友(一起討論有助於感情升溫唷)!讓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
Eric
超級無敵喜歡這篇文章!非常有同感!
喜歡你自己得出來的結論 ->「專注與分心的距離 =『達成目標的渴望』程度」
Clare
感謝 Eric 🙂
期待哪天科學家推出什麼專注小藥丸,就可以減少分心的煎熬了 哈
tin
您好 偶然間在搜尋書籍心得時逛到您的部落格
文章內容非常受用,謝謝您持續分享自我成長及精進的心得。
Clare
耶,謝謝 Tin 的留言 🙂
一起持續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