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期發覺自己對於從無到有生出新點子的能力異常薄弱,但是遵照指令舉一反三倒還稱得上及格,從此之後自認腦袋缺乏「創新」這個元素,然後也安於現況沒有想要突破。
直到前幾週上了修禾老師的創意思考課程,加上近日閱讀 Ray Dalio 《原則:生活和工作》一書,作者提到:
我發現最有效的做法通常是承認自己的弱點,並建立明確的防範之道,避免做出不該做的事。
這通常也是加快成功的速度和機率的途徑。
這句話在腦中引起不小的迴盪了,決定正視自己的弱項,並將思考過程轉化成文字記錄下來。
閱讀重點
🥨 8 個限制創意的事情
以下是課程中老師彙整出幾個扼殺創意的心態:
- 覺得自己沒有創意
- 覺得「已經」知道了
- 太嚴格跟隨規則
- 太 Serious
- 想避開風險,覺得不能有錯
- 太習慣跟著常規走
- 覺得只有一個解決方案
- 太快做判斷、決定
🧠 反省
看到第 1 點和第 5 點馬上覺得中箭,這不就是在說我嗎?!
想想自己真的超常開口閉口都是「我很沒創意…」,然後聽到別人有一些奇特的 idea 會忍不住從風險層面開始切入思考,或許這種精神運用在 Value Investing 上面可以維持紀律、避開高波動標的,但如果每件事都只想著閃避風險,不願意承擔失敗的可能性,最後也只好跟機會擦身而過了 😳
🥨 如何增加創意
這是結合 Ray Dalio 書中及上課提到的方法:
1️⃣ 大量的資料蒐集
2️⃣ 刻意咀嚼、創造
3️⃣ 交給潛意識
心情放鬆、腦袋放空,讓潛意識告訴你某件事
4️⃣ 創意的誕生
洗澡時的靈機一動,以及透過冥想幫助打開意識和潛意識的連結。
5️⃣ 修正與發展
潛意識的想法和指示出現時不要立刻採取行動,利用邏輯思考再詳加檢視,並記錄這個過程。
🥨 設定自我改變計畫
1️⃣ 大量吸收
首先,得先幫自己建立資料庫,然後假想腦袋是一個搜尋引擎,資訊量充足才不會「書到用時方恨少」,以下是我正在執行或未來計畫要加入的部分:
- 閱讀:培養閱讀習慣半年多來,發現這是快速、花費最少還能廣泛接觸多元領域的方式,而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
- 上課:如果遇到好老師,能夠利用極短的時間把幾十年的精華都學到,在這種時間比金錢更為重要的年代,個人覺得很值得。前提是必須花心思判斷講師的素質及課程內容是否符合需求!
- 參觀展覽:剛好我對於逛博物館、美術館的熱忱遠大於吃一個 fancy 下午茶,趁機補足平時較難接觸到的歷史及藝術領域。
- 加入線上社團:最近許多 YouTuber 及 Podcaster 都有推出自己的臉書社團,提供聽眾討論的平台,多聽、多看增加自己的資訊量,但也不忘過濾來源,不是照單全收別人提供的資訊。
2️⃣ 隨時紀錄
再來,幫手機、筆電下載好用的筆記軟體,隨時隨地把點子記錄下來,以下列出近期常用的好東西:
- Notion:可以說是 Evernote 的進階版,筆電程式及手機 app 連線,平常隨時可把想寫的文章點子記錄下來,等到有空再打開筆電來編輯。
- Google Keep:通常是在和別人聊天時,從對方口中聽到一些不知道怎麼拚的關鍵字或人名,就可以拿出手機請他們幫忙 Type down。
- LINE 一人社團:幫自己創幾個一人社團像是投資、書本及旅遊等,主要是看到什麼 YouTube 影片想截圖時非常方便。
3️⃣ 去蕪存菁
當某個主題的小筆記越來越多時,找個時間將重點系統化產出,幾個月前聽到讀書會夥伴 Eric 利用「心智圖」來整理閱讀重點,老師也講到以前使用這個方式擬定創業構想,激起我來跟風一下 😂
目前我先下載 Xmind 手機板來做練習,如果未來上手了再來分享自己整理的重點。
4️⃣ 和「對」的人激盪新點子
最後,為了從不同觀點切入分析自己的想法,必須和「對」的人討論。
對的人不一定是特定的對象,但不能夠是觀念狹隘、缺乏專業、排斥學習的人,而是可以在傾聽、理解後,依靠專業或經驗提出具體意見特質的人,這樣才有機會互相在討論中激盪出更多元的新觀點!
To invent, you need a good imagination and a pile of junk.
想要發明,你需要良好的想像力和一大堆的垃圾。
Thomas A. Edison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就留個言讓我知道吧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