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重點
🥨 寫在前面
雖然自認是個對預算控制還算有把握的人,但偶爾還是會突然失心瘋一下,看到今日下殺、店員說只剩最後一件就衝動購物,等到刷完卡才意識到自己好像中了什麼購物的神秘魔咒。
本書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及傑夫.克萊斯勒(Jeff Kryeisler)列出一般人在執行金錢行為時,容易陷入的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圈套,像是願意花 30 萬度蜜月,但每天卻花 20 分鐘尋找免費停車位的這種。
《金錢心理學》一書中將詳細說明心理帳戶、機會成本還有人們的消費行為,從心理層面探討我們在和金錢周旋時,受了哪些偏誤讓大腦頓時陷入盲點中。本書推薦給錢常常留不住但立志要改變的人,或是喜歡了解更多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成果的讀者們。
金錢並不是人生中唯一重要的東西,但對所有人來說都很重要。我們花超多時間思考錢,但是經常錯誤思考。
《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
下一段將挑出書中我認為 3 個特別需要鍵入大腦的重點,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
🥨 3 個心理作用
🟤 付錢的痛苦
書中提到,當我們掏出現金付錢時,就會刺激腦部涉及處理疼痛的區位,使我們感覺到「痛苦」,而且不管什麼價格都會,價格越高對腦部的刺激也更加強烈。
這是因為損失趨避(loss averion)的心理作用,當我們捨棄某件曾經擁有的事物時就會感受到痛苦。
不過人類的腦袋是聰明的,它會想辦法逃避痛苦,尋找輕鬆的替代道路。正常來說,現金付款的痛會讓我們不想一直花錢,但拜科技發達所賜,現在的人找到了許多逃避痛苦的方法,就是使用信用卡、電子錢包、轉帳等金融服務,這也正是影響多數人評估花錢決策時所犯的最嚴重錯誤之一。
(現在我終於明白,自己刻意尋找能行動支付的店家,除了貪圖不用帶錢包的方便之外,更是因為心理暗自逃避掏錢的痛苦感啊 😂)
為了樽節開支,難道我們就只能回歸原始人生活,買東西都付現嗎?
我自己是選擇設定支出預算,並配合每日記帳的方法。
雖然聽過不少人使用分離帳戶,在薪水入帳後自動轉進投資帳戶、夢想帳戶、房貸車貸帳戶等等,讓剩下來的錢就是可以恣意花用的。
不過嘗試這個方式後發現自己似乎不怎麼習慣,可能是因為維持記帳習慣七年了,突然要斷開反而心裡覺得慌,加上控制支出除了讓我能更明確辨識「想要」與「需要」的感覺,好安排購物清單的先後順序,也能持續使用信用卡或電子支付(的回饋 XD)而不用擔心刷過頭下個月帳戶沒錢繳。
或許這不是最省時或最直覺的金錢管理方法,但至少有機會幫助不知道錢花到哪去的朋友了解並正視自己的消費習慣,提供給有需要的人參考唷!😊
🟤 付錢時間點的奧妙
通常,付錢與時間之間的關係可以分成這三種:
- 預付模式:享受產品服務之前,如蜜月團費、機票費用
- 當下付款:使用產品或服務時,如便利商店買東西、夜市買小吃、加購手機網路流量
- 後付款模式:用了產品或服務之後,如網路月租費、吃完才結帳的餐費
作者們發現,當實際使用和付費的時間點相同時,消費的樂趣就會大幅降低,分開時則會減輕,有種同一筆消費可以享受更多的錯覺。
另外,根據實驗結果顯示,消費者的消費金額多寡會是這樣的:
預付模式>後付款模式>當下付款
舉一個預付模式的成功商業案例,亞馬遜網站推出只要先付 139 美元變成Prime 會員,就可以享受一年免運費的福利,這個戰術促使會員的消費力遠高於非會員,因為他們會覺得都已經先付這筆錢了,要買更多才會更划算的心態。
這對亞馬遜來說,不但促進更多消費者的線上購物機會,而運費的成本,其實也只是換種形式轉嫁到預付年費的會員上面而已。
上一段提到了付錢會帶來痛苦,
那我們需要為了提升花錢的意識,刻意增加痛苦嗎?
這邊拿蜜月假期來舉例,如果一對新人選擇跟團、預先付款的方式,在付團費的當下可能會先心痛一下,不過等到過幾個月準備出國度假的時候,他們壓根兒就忘記花錢的痛苦了,住的每一晚高級飯店、吃的米其林餐廳、喝的每一杯酒都像是免費一樣。
不過如果選擇走一模一樣的行程但卻是自助旅行的方式,這對新人在每次吃飯、check in 飯店時都需要當下付款,然後經歷每一次掏錢的痛苦,相比下來,這就會導致他們體驗到的樂趣下降。
所以作者建議,假設準備要經歷一生只會發生一次的體驗,降低花錢之痛是好事,因為誰想在蜜月假期間不斷冒出「哎呀!剛剛買行程忘了殺價了!」「剛剛那頓米其林餐廳好像不值那個價位。」這些掃興的小聲音。
但如果是一再發生的支出,像是平日用餐、生活日用品這類的,我們就應該刻意增加花錢之痛,讓自己處在有意識的情況。
🟤 別被「費力程度」給騙了
很多時候,人們是看對方「費力程度」而給予價值,卻不是以事件本身的價值作認定。
書中舉了鎖匠開鎖的案例,一個經驗老道的鎖匠只花了幾分鐘的時間就解開鎖,在和顧客索取 100 美元的費用時,顧客會抱怨他的收費太高;但鎖匠在年輕剛入行時,每次都花很多時間開鎖,甚至還會弄壞鎖頭,當努力開鎖後,人們卻樂意支付包含零件損壞共 120 美元的費用,還給他更多小費。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人們很難量化知識和技能累積的價值,特別是在沒機會比較與思考的情況下,只能從對方表面上的「努力」來做判斷,這導致人們可能對能力不足者支付更多的錢。
想要避免陷入這個心理情境,我們應該專注這件事的真正價值是多少,在事前或事後做功課、比較不同的方案,選擇價格符合其價值的選項。
展現透明度,「努力」要讓人家看到
那換個立場來說,假設你是個經驗老道的鎖匠,該如何讓顧客掏錢掏的心甘情願,不會讓他們覺得開鎖不值 100 美元呢?
很簡單,你就順勢操作,在邊開鎖的過程邊和顧客分享你學習這個專業的經歷,並提到越快解開越能節省顧客的時間,幫助他們提早進到家門,透過展現「努力」還有能夠帶給別人什麼樣的「好處」,讓對方感受到他的錢沒有白花。
這個道理也被廣泛運用在那些無法提供實體服務的公司,像是機票比價網站 Skyscanner,它會讓使用者看到搜尋引擎很努力在跑,使用者能知道飛機航班及機票的搜尋進度,而且網站還可以做價格、飛行時間、轉機次數的比較,讓使用者看到他們的細心。
如果是經營一間小餐館,要漲價的時候,記得張貼公告解釋一下價格必須調漲的原因,像是「因為雞蛋、食材成本連日上漲,餐館利潤微薄,為了繼續開張服務我們親愛的客戶,從今日開始只能調漲價格了。」,這樣老顧客就會了解店家所做的努力,反而不會心生黑店的念頭而不再光顧。
🥨 結語
最後,如果說本書還帶給我什麼心得,那大概就是:未來在每次準備掏錢包刷卡或是付錢的時候,記得做一個動作「停下來,想一想」。
有時候我們會突然想要買包洋芋片配手搖飲,或覺得鞋櫃剛好就缺這雙新款的鞋,這些當下「非常想要」但真的去做了可能又會後悔、產生罪惡感的念頭。
為了減少這樣的機會發生,不妨訓練自己在每次下決策前,再問一次「我真的一定要買這雙鞋嗎?」「我非得現在吃洋芋片嗎?」,搞不好那個「想要」的小念頭就會支支吾吾的逃走,讓你免去一次花費;又或者,內心當下堅定的說出「需要」,因為它現在即刻需要食物的慰藉 😆
嗯……那好吧,人生嘛,偶爾也該讓自己保有任性的權利,是不是?(攤手)
🌱 博客來試閱、購書連結:《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
🌱 感謝你閱讀到最後,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記得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是 Share 給你的親朋好友(一起討論有助於感情升溫唷)!讓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