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重點
🥨 寫在前面
前幾個月聽到股癌 Podcast 提到這本書,其中一個章節在講長期 Call 選擇權,實在好奇大型資產管理人的操作手法所以就買下來看。
如果你對投資有某種執著,熱愛研究隱藏版標的或暫時沒被市場熱度炒高的股票的話,那這本書大概會非常適合你!
慧根還未達的菜雞如我,讀完最大的心得就是讚嘆那些經理人的能力,如果他們真是萬中選一,投資績效長期超越大盤,那付給他們手續費似乎也是合理的事了。
不過本書還是讓我獲得不少散戶派得上用場的投資知識,有興趣的就請繼續看下去吧!
🥨 作者簡介
喬爾.葛林布萊特 Joel Greenblatt
葛林布萊特畢業於華頓商學院,是一位對沖基金經理、作家、價值投資家,也在哥倫比亞大學講授價值投資課程。
葛林布萊特在 1985 年創立對沖基金-哥譚資本(Gotham Capital),到 1994 年間靠著「特殊狀況」如企業拆分、重組等創造出年化報酬高達 50% 的成績(即使扣除合夥人獎金後還保持淨年化報酬 30%)!
💡 哥譚資本 與 麥可.貝瑞(Michael Burry)小故事
《大賣空》(The Big Short)主角麥可.貝瑞原來是一位醫生,利用業餘時間在論壇上寫投資觀點,因為他獨到選股能力,吸引了當時不少大型投資機構的注意,其中一個便是喬爾.葛林布萊特。
2000 年,麥可.貝瑞放棄從醫,創立自己的對沖基金 Scion Capital,哥譚資本隨即提供一百萬美金資助貝瑞的這檔基金,並持有其 25% 份額。在 2006 年 10 月,哥譚資本對 Scion Capital 的投資增長到 1 億美元。
轉捩點從 2005 年開始,當麥可.貝瑞開始對次級房貸感興趣,隨著他押注在放空部位的擴大、 S&P 500 卻反而持續上漲,基金績效被嚴重的拖累,包含哥譚資本在內的投資人要求撤資,貝瑞卻在這個時候訂了個門檻讓投資人難以取回資金,這讓大家氣炸了,葛林布萊特管理的哥譚資本甚至揚言要向貝瑞提起訴訟!
2008 年次級房貸違約爆發,當時 S&P 500 相比 2000 年時僅有 2% 的報酬,麥可.貝瑞的基金創造出將近 500% 的驚人績效,當然,連帶著投資它的哥譚資本也從中獲利。
在這場勝利之後,貝瑞對這位資助他創立基金的哥譚資本發了一封 e-mail,僅寫道 “You’re welcome.” 然後決定把這些在金融風暴前選擇背棄他的投資人踢出基金,並堅持要哥譚資本賣出持有的份額。
當對方問起該以多少錢賣出時,貝瑞諷刺地回復:『你們何不留著去年幾近防止我幫你們賺取的數百萬美金就好,然後我們就這樣扯平?』 (”How about you keep the tens of millions you nearly prevented me from earning for you last year and we call it even?”)
🥨 股市天才的投資常識
1️⃣ 自己做功課
- 你沒有其他選擇:因為如果你想找的標的是被媒體與華爾街忽略的那種,那自然得靠自己去挖掘。
- 把「賭注」下在報酬大於風險的機會,你會希望賺取合理的報酬是因為做足了功課(而不是聽了誰報的明牌)。
- 只要你願意多做功課,挑選自己擅長的領域,尋找一些別人不想去找的東西,就很可能會有顯著的成效。
2️⃣ 不要相信未滿 30 歲的人(也不要相信超過 30 歲的人)
- 專業分析師預測未來盈餘或股價的紀錄,可以說是慘不忍睹,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受雇於投資機構,為了幫公司賺取手續費,提供客戶「買進」的效果絕對大於「賣出」。
- 如果分析師嚴厲批判某家上市公司,通常會被那家上市公司列為拒絕往來戶,從此得不到重要資訊,所以他們通常會用比較漂亮的說法:以「繼續持有」來取代「賣出」。
- 大多數分析師通常只熟悉自己的本業,可能對其他領域很陌生,因此如果有個化工產業分析師建議買進某檔化工股,很可能他只從化工產業角度切入,而非以整體市場的全貌思考。
- 對於成交量少的小型股,投資機構無法在上面賺取足夠的手續費或承銷收益,就不會請分析師做研究,導致某些小型股被忽略,但這正是散戶最有可能找到賺錢機會的股票。
3️⃣ 挑選你的戰場
正常來說,主動投資能夠取得大盤的報酬算是不錯的成績了,但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能顯著優於大盤,那就得挑選自己的戰場。
通常在使用嚴格篩選條件後,好標的所剩不多,但是散戶們也不需要驚慌,因為統計顯示,如果持有 8 支股票,年度報酬會有三分之二的機率落在 -10%~30% 之間,相比大盤的 500 支股票組合報酬 -8%~28%,只是稍稍多了一點波動率(volatility)而已,長期下來報酬增加的程度還是大於這個波動的。
Defining what your game is, where you’re going to have an edge is enormously important.
找出屬於你的局、你在哪裡擁有優勢非常重要!
Warren Buffett
4️⃣ 不要買「太多」股票
- 透過存款、貨幣市場基金、地產、債券等多種資產來達到分散投資目的,而不是過度分散股票投資組合。
- 不要將兩、三年後準備用來付頭期款、教育或醫療保險費的基金拿來投資股票!賣股票絕對不是籌措資金的好辦法!
不要為了分散投資幾種報酬績效都不怎樣的管道,結果卻搞砸一個原本完美的股票市場策略。
《你也可以成為股市天才》
5️⃣ 向下看,而非向上看
專注風險,而非報酬!
作者認為 Beta 值(個別股票相對整體市場之價格波動率)無法顯示未來可能發生多少損失,所以投資人該如何降低風險呢?
書中建議藉由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來把下檔風險侷限住,
至於上檔的部位,獲利自然會自己照顧自己。
一般人總希望能在群眾之中取暖,但成功投資者通常不會這麼想。
《你也可以成為股市天才》
🥨 重點節錄
🟤 企業拆分 Spinoff
拆分有許多不同的形式,但大多是一家公司把附屬機構、部門或營運單位從母公司分割出去,使其成為獨立的新公司。多數情況下,拆分之獨立公司的股份會分配或賣給母公司的原始股東。
拆分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① 讓不相關的業務獨立,使新獨立企業能夠增值
② 母公司藉由把「不良」事業獨立出來,可讓「優良」的事業專注本業、提升效率
③ 某些企業部門不容易被出售,把它拆分出去對股東反而有利
④ 直接出售某部門通常涉及稅金繳納、股息也需課稅,但如果改以拆分來處理的話,部分可被歸類為免稅交易,母公司與股東就不需要承擔稅金了
⑤ 拆分也許可以解決反托拉斯法限制問題,以便母公司可進行其他交易
另外書中也提到,拆分的新公司股票,甚至是母公司的股票,表現通常都優於整體股票市場!根據賓州州立大學的研究,截至 1988 年為止的 25 年間,拆分企業成為獨立公司的最初三年裡,平均股價年度表現較同業或 S&P 500 指數高出 10%;母公司表現也相對優異,同樣三年間,有平均每年表現較同業高出 6% 的幅度。
🟤 破產企業 Bankrupcy
凡是剛申請破產保護的公司,通常都不該考慮投資它的普通股,因為若擁有破產公司的普通股,清償順序一定是在最末端。
破產企業普通股的股價常有明顯被高估的情況發生,而且通常沒有合理根據,所以作者不認為這是一筆有利可圖的投資。
這讓我想到 2020 年 Hertz 租車公司的破產事件,
Hertz 在 5 月公布進入破產程序的時後,盤中股價一度跌到 $0.2 不足一美金的地步,但神奇的是過了兩周,又衝到 $6,相當於 3000 倍的漲幅,接著又坐著雲霄飛車回到一塊美金附近徘徊。
賺錢的重點是「質」,而不是「量」。
《你也可以成為股市天才》
🟤 長期選擇權 LEAPS
選擇權分為 Call(買權)與 Put(賣權)兩部分,投資人可選擇作為 Buy(買方)或 Sell(賣方)。
LEAPS 的全名為 Long-term equity anticipation securities,最早由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CBOE)於 1990 年首次開發,現在已普遍在交易於市場中。LEAPS 的合約到期日至少大於一年,通常最多到三年。除了擁有更長的到期時間之外,它們在交易功能上與大多數的選擇權相同。
在本書中作者僅提到買方的 Call 策略,這個代表持有者有權利-但沒有義務-在特定時間內,以特定價格買進某股票。
簡單拿書中舉例的 IBM 股票 Buy Call 策略來說明:
如果持有一個合約是「以 $140 的履約價(strike price)買進 IBM 六月份的 Call」,代表持有者在付出一筆權利金(premium)之後,有權利在六月份買權到期前,以每股 $140 買進 100 股的 IBM 股票(美股一張等於 100 股)。
假設當 Buy Call 到期時,IBM 股價漲到 $148,這個 Call 的價值就是 $8*100;
反之,到期時 IBM 股價跌到 $135,則這個 Call 就失去價值了,因為沒人會想要以 $140 的價格去買市價 $135 的 IBM。
唉唷,上面的文字是不是有點繞口呢?
確實,當初在學選擇權的時候也經歷了好一段摸索期,畢竟這些交易全部都是真錢,深怕一個不瞭解就讓儲蓄付諸流水。不過也別擔心,我也是靠上課、上網找資源學習 Option 運作方式的,下列提供兩種我的學習經驗:
1️⃣ 上課
第一次接觸到美股選擇權就是從 BOS 巴菲特線上學院開始,大部分在網路上找到的中文選擇權教學幾乎都是台股的,BOS 的優點就是能夠系統化地帶領學員,從零開始教你開戶、篩選好公司,對於想深入 Option 領域的,BOS 也提供這樣的課程。
個人覺得 Option 最難的不是下單,而是何時該關單離場,上這個課程的好處就是培訓師們會提供一個出場的參考指引,如果下了單還是有疑問,臉書社團及同學們的經驗都可以作為參考。
想了解 BOS 巴菲特線上學院可以點閱這篇文章 → 我的美股投資真心分享,如果有其他疑問也可以留言或 email 給我 🙂
2️⃣ YouTube
如果想先從免費資源開始的朋友,可以參考這個英文 YouTube 教學:
Options Trading Concept|Mike & His White Board
Mike 利用每一集十多分鐘的時間,從基本的 Call / Put Option、內在 / 外在價值(Intrinsic / Extrinsic Value)、波動率 IV 是什麼開始介紹。
我自己是在上完 BOS 課程之後,為了更深入研究所以搭配這個影片來看。
好的,再回到書中的建議,
因為 LEAPS 本身就是一項帶有槓桿的高風險操作方式,雖然它可以以小博大賺取不錯的報酬,但是在遇到下跌時,跌幅遠比單純持有個股來的慘烈許多,作者建議持有 LEAPS 的資金比重不要超過 10~15%,然後也不該集中於同個產業。
🥨 如何尋找投資機會
投資持續賺取超越大盤的績效沒有旁門左道,就是:做功課 😂
🟤 從新聞及大師持股名單尋找靈感
想參考各位大師的最新持股動向嗎?下面放幾個本書名人資訊供大家參考:
- 股神巴菲特-Berkshire Hathaway
- 作者 Joel Greenblatt-Gotham Asset Management, LLC
- 《大賣空》主角 Michael Burry-Scion Asset Management, LLC
🟤 閱讀公司資料
這裡說的閱讀很簡單也很困難,作者不是叫我們拼命在網路上搜尋某個公司的新聞,看一堆分析師報告,而是最簡單的,上公司官網閱讀財報、年報(也可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取得一樣的資料)
以下提供幾個對投資人較有用的報告種類:
① 10K 年報:每個公司根據自己的財年(fiscal year)所做出來的統計數據
② 10Q 季報
③ Proxy statement 股東委託說明書:這份資料是提供與管理層、經驗及資格的詳細資訊,讓股東知道管理層的薪酬是否符合股東利益;另外也包含公司的高級貸款(senior-level loans)、會計公司變更、公司業務狀況及法律訴訟等。
④ 8K 當期報告:公司發生購併、資產出售、控制變動等重大事件時必須提出這個報告
💡 Tesla 在 3 月公布的這份「重大」 8K 報告你們肯定有聽過:
“The titles of Elon Musk and Zach Kirkhorn have changed to Technoking of Tesla and Master of Coin, respectively. Elon and Zach will also maintain their respective positions as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and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對的,就只有一行,在說 Elon Musk 頭銜改成 Technoking of Tesla、然後 Zach Kirkhorn 是 Master of Coin 🤷♀️)
⑤ 10:提供拆分交易的資訊
⑥ 13D 股權持有報告:凡是持有股權達 5% 或以上的大股東,公司都必須針對其持股數量與持股動機提出報告;13G 則是股權變動書,這些大股東的股權變動。
⑦ 13E-3 下市交易的檔案申報
⑧ 13E-4 是公司在提出要約收購(Tender offer)時須申報的說明書:有時公司為了抵制惡意收購企圖,會提供自投標(Self-tender offer),成為自己的大股東,因為 offer price 通常是溢價情況,有機會使惡意收購方放棄想法。
說實話,自己在研究的時候也沒有看這麼多報告,主要還是優先讀 10K 與 10Q,Proxy statement 則是有興趣的時候瀏覽一下,因為光是 10K 就上百頁可以讀好一陣子了 😎
🟤 Insider 近期買股動態
根據作者觀察,凡是值得投資的機會,都普遍存在一種性質:
「管理階層及員工都有強烈的動機,成為公司的擁有者。」
CEO 購買公司股票很容易能透過新聞得知,或是也可以上 gurufocus 網站,輸入股票代碼後,點選 ‘Insider’ 欄位即可看到公司管理層及董事會成員回購及出脫股票紀錄。
以 Exxon Mobil(#XOM)為例,包含 CEO 在內的管理層人員,在 2020 年 2 月開始陸續都有買股的動作,網站連他們買了幾股、價格多少、以誰的名義買都列出來了!
🟤 淺談現金流 Cash Flow
前面大多都在講投資觀念的層面,不過接下來的一個小區塊將會稍微提到公司的財務數據,
這是閱讀的時候讓我耳目一新的新知識,所以想把它整理起來分享給有需要的朋友,如果對於這主題沒興趣的也沒關係,直接跳過不會有太大的損失唷!
現金流的重要性
美股三大財務報表有「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及「現金流量表(cash flow)」。
作者認為,比起損益表裡的淨收入(net income),現金流(cash flow)更容易讓投資人了解企業每年的實際現金流動狀況,擁有充足的現金流的企業才能支付股息、回購股票、償債、併購等等。
如果從會計記帳原則去解釋的話,淨收入除了考量營收收入之外,也把折舊(depreciation)、折耗(depletion)、攤銷(amortization)等非現金費用一併計算進去,但卻沒有包含重置廠房、設備的資本支出(cap spending)的金額,所以無法真正呈現出企業這段營運期間裡的現金狀況。
再來是,企業收到客戶訂單與交貨收到錢的間隔存在著時間差,收到訂單時可計入營收裡、直接使淨收入增加,但要等到收到錢之後才可以顯示在營運現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中,所以有些財報造假的案例,會玩弄損益表的數字來混淆投資人,譬如說開一間海外人頭公司一直下訂單給自己,創造營收增加的假象,但如果去看現金流量表,因為沒有實際營運現金收入,就會相對容易找出端倪。
另外,一些快速發展的公司在大量投入研發和擴張時,淨收入通常很低,不過長遠來看,儘管某些時期可能有淨收入下降的趨勢,但穩定增加的營運現金流終究會帶來淨收入的增長。
以下拿 Tesla 做舉例,讓大家比較好理解作者的意思,
光看 Tesla 的淨收入(net income),一直到 2020 年才由負轉正,
但是如果從營運現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觀察的話,2018 年已經可靠營運得到正向現金流,甚至到近兩年有了更顯著的增長。
現金流估價
如果對現金流有興趣的,還可以注意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這個數據,它的公式為:
營運現金流-資本支出 = 自由現金流
Operating Cash Flow – Cap Spending = Free Cash Flow
以往大部分人會以本益比(Price/Earnings)來估算進場時間,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比較少談論到的估價方式,就是使用股價與自由現金流(Price/Cash Flow)。
他認為如果在一段長時間裡,企業的自由現金流始終高於淨收入,或許應該利用自由現金流來衡量一間企業的價值。
🥨 作者的忠告
作者嘩啦嘩啦地寫了很多非常艱深又牽涉一堆算術判斷投資機會的方法,有些超乎理解範圍或只適合投資機構操作的部分就暫時被我擱置下來,雖然這樣說,但我還是喜歡這本書,所以最後硬是要再補充幾個小忠告給各位讀者:
- 過度開槓桿,往往會在最不恰當時機被迫結束所有部位
- 散戶最好不要介入風險套利(Risk arbitrage)的領域(這是作者經歷 7 筆風險套利失敗的肺腑之言)
- Trade the bad ones, invest in the good ones. 不好的就短線操作,好的就長期投資
也就是說如果這個企業的業務不是長期你想投資的對象,在價格回升時就應該脫手。反之,如果你對企業的未來展望及市場利基頗有信心,那就應該避免短期獲利了結,長期持有才是正確的選擇!
如果想要成為真正成功的投資人,你也必須樂在其中。
華倫巴菲特與彼得林區如果只是為了照顧家人的溫飽與生計,早就沒必要繼續省吃儉用了。
他們顯然是享受著投資的挑戰。
《你也可以成為股市天才》
🔗 延伸閱讀
🌱《你也可以成為股市天才》
好奇本書的朋友可以先至博客來上試閱唷!(傳送連結點我)
🌱 參考資料 Sources:
- Why You’ll Never Invest in the Next Big Short
- Restructuring through spinoffs
- Investopedia-Operating Cash Flow vs. Net Income
- Investopedia-LEAPS
🌱 感謝你閱讀到最後,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記得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是 Share 給你的親朋好友(一起討論有助於感情升溫唷)!讓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