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重點
🥨 本書簡介
《為愛徬徨的勇氣》是一本講授如何獲得戀愛幸福感的書籍,光看書名大家可能覺得有些熟悉、好像在哪裡聽過?
你們沒有看錯~ 本書的作者岸見一郎和排行榜上的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就是同一個人唷!
承襲過去著作理念,《為愛徬徨的勇氣》也是同樣以阿德勒心理學派出發,特別針對戀愛心理做剖析。本書設定的讀者群有這三種:
1.曾在戀愛中遭遇痛苦的人
2.害怕再次受苦而遠離戀愛的人
3.目前與戀愛 / 結婚對象關係不佳而飽受煎熬的人
感覺自己對於談戀愛有一些難以突破的信念、戀情總是不順、想要了解愛是什麼以及結婚的意義又是什麼的讀者,不妨來看這本書。無論是單戀、愛上不該愛的人、佔有慾、嫉妒等課題,你都能在書中找到突破過去思維的新觀點。
或許,創造戀愛中的幸福感就從這裡開始 🥰
🥨 為何有些人的戀愛關係不幸福
網路論壇上,時不時會看到苦惱的人們因為陷入一段無法公開的關係,像是交往的對象已婚又不能隨意離婚,讓他們覺得愛得很痛苦,不知道要離開還是留下,難以抉擇。
看著當事人百般糾結,難道戀愛就該這麼辛苦嗎?
身為阿德勒學派的作者卻不這麼認為。
在還沒看本書以前,聽到上面這種案例的第一直覺:因為一方已婚才導致關係不能曝光,如果兩方都未婚應該就沒問題了吧。
不過,以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解釋後,就會變成「這個人因為不想替自己的決定(終止關係)負責,所以選擇讓自己持續深陷在這個煎熬的情感中。」。將戀愛不順利怪罪到遇到已婚對象,是一種「錯不在我,都是對方的問題」 、不去檢討自己的表現。
作者認為並沒有所謂的「明知不會幸福,卻又喜歡上一個人」這種事。是一個人先選擇讓自己不幸福,才演變成總是和很難有結果的對象談戀愛。
有人老是嚷嚷單身很久想要找另外一半,當你熱心介紹不錯的對象給他認識,他看到照片又開始嫌東嫌西,外表不是他的菜、工作時間搭不上來、興趣不同 blablabla,幾次下來只覺得這人真是挑、標準太高了,身為朋友也是無能為力呀(攤手。
但如果從阿德勒心理學出發,背後的原因可能不單純是因為你介紹的對象不符合他的標準,或是他生活圈沒機會認識人等等,而是對方打從心底就不想改變單身的現狀,或是害怕與他人發展更進一步的關係。所以無論如何,他都會找出「不可能」在一起的理由,來讓自己繼續單身。
🟢 如果想要擁有幸福的關係,該怎麼做?
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Adler
換個方式說,作者認為人生中的喜悅或幸福,也需要透過人際關係來獲得。
許多人戀情遭遇不順是因為對理想的關係缺乏想像,這樣即使排除了眼前的問題,還是會有其他問題出現。就算換了一個交往對象也不見得會成功,因為問題不是出在和誰談戀愛,而在於自己不清楚「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想擁有幸福的關係,首先,要問自己「怎樣的關係才是理想的關係?」。
當我們清楚知道理想關係的模樣之後,才能開始著手進行生活型態的改變,更具體地判斷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能夠提高幸福的勝率。
🥨 愛是一種技術
美籍德裔猶太人精神分析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在他的經典著作《愛的藝術》中,開宗明義提到幾個常見對「愛」的誤解:
1.多數人認為愛的問題主要是「被愛」,而不是「去愛」。
2.誤以為「愛」很簡單、無需學習,困難的是「尋找值得愛的對象」或「被值得愛的對象所愛」。
3.誤把起初的「墜入」情網經驗當作是永久性的「在愛中」的狀態。
愛不是往下陷落,而是需要向上構築的。
《為愛徬徨的勇氣》
我很喜歡書中提到佛洛姆的這個觀念,
愛不只是能力的問題,更是一項技術。想要學會怎樣去愛,就必須具備知識和親身實踐。
🟢 重要的不是被愛,而是「去愛」
和一個人交往,自己能夠掌控的,就是下定決心與這個人交往。至於對方會不會也選擇自己,決定權在他手上,因為愛情是無法強迫的。
與伴侶在一起,重要的是努力與眼前這個人維持良好關係,珍惜雙方共度的時光。
🟢 命中注定的人並不存在,但你可以將「偶然」變成「緣分」
如果把愛情視為「自然發生」,當關係發展不順利時,人們傾向會覺得無能為力,或是把責任歸咎到命運上,而缺乏改善關係的動力及自省的能力。
決定和某人交往,或是步入婚姻,並不是命中注定要發生的際遇,而是出自於雙方共同的決定。
🟢 關係的長期延續不是目標,而是結果
鞏固愛的唯一方法,就是學習去豐富伴侶的人生。
想要建立對等的愛情關係,有兩個方法:
- 關注對方,對另一半保有好奇心
阿德勒說,關注(interested in)對方更勝於自己,是愛與婚姻獲得成功的唯一基礎。
- 持續對另一半感興趣
有些人一旦確定對方也愛自己,集中在對方身上的關注就會急速冷卻。這樣的人要的只是征服與擁有對方而已,並非真正的愛。
持續地對另一半保有好奇心是維繫愛情的秘訣之一。
🥨 寫在後面
人際關係中,特別是感情與相處的主題一直讓我非常感興趣。《為愛徬徨的勇氣》中 70% 的想法激發了我新的思考模式。它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過去想都沒想過的的事情,其實有不同種解讀方法。
舉書中一例來說,「服務生打翻咖啡,導致客人生氣發怒」,客人生氣的反應看似有因果關係,但事實上根本沒道理。因為如果換個情境,打翻咖啡的是一位漂亮的女服務生,男性客人也許不但不生氣,還會面帶笑容表示沒關係。
也就是說,憤怒的情緒,並非是咖啡被打翻的直接反應,而是在人腦中想過後才決定的行為。
當我們嘗試了解眼前事實背後的邏輯,就會發現人的情緒反應不再是單一直覺,而與經驗或信念有著深刻的連結。
作者也提到和憤怒有關的議題,有些人會利用生氣、發怒來使別人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他們誤以為這是唯一解法,忘記了善用溝通其實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另我特別有感的是,胡亂使用憤怒情緒去支配他人的人,可能會埋下關係疏離的隱憂。不論戀愛或是家庭教養關係,「情緒」的問題真是值得多多深入研究。
上面提到對我有幫助的觀念,相反地,也想談一個令我困惑的部分。
書中提到良好的愛情關係,其中一個要素是「無條件地相信對方,而不是在有憑有據時才去相信」。感情中彼此信任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元素,但這個信任除了自己本身擁有足夠的安全感之外,個人覺得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需要看到對方有相對應的行動證明,才能繼續維持這份信任。
就以產生懷疑這個狀況來說,作者認為有句話絕對不要讓男人說出口,就是「你難道不相信我嗎?」,因為通常說這句話的人會比懷疑自己的人更佔上風。雖然我們常聽到「疑人不愛,愛人不疑」這句話,但若心中有懷疑、不確定真相的情況下又全然相信,這樣會不會蒙蔽了自己呢?
雖然光靠一本書無法通透理解阿德勒心理學以及作者的觀點,所以我才會產生這樣的疑惑。但撇開這個部份,《為愛徬徨的勇氣》還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 👍🏻
我們都是透過多聽、多看、多閱讀來型塑人生的目標與價值觀,參考不同的學派或想法,只要能夠找到讓自己變更好的方法,相信這些知識都會幫助我們的人生越來越不一樣 😊
The world is full of magical things patiently waiting for our wits to grow sharper.
Bertrand Russell
世界充滿了神奇的東西,它們在耐心地等待我們變得更有智慧。
🌱 博客來試閱、購書連結:《為愛徬徨的勇氣:阿德勒的幸福方法論》
🌱 感謝你閱讀到最後,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記得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是 Share 給你的親朋好友(一起討論有助於感情升溫唷)!讓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