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將和以往不太一樣,畢竟它帶給我的不是一堆需要筆記下來的重點,而是把那個隱藏在心底我們差點遺忘的自己給挖掘了出來。
閱讀重點
🥨 本書及作者簡介
無意間看到比爾蓋茲在他的 YouTube 頻道上推薦的夏季書單,其中一本引起我的注意,是關於一位二戰期間居住在匈牙利的猶太裔女性,經歷痛失父母、被關進奧茲威辛、還有恐怖的死亡勞動營後倖存下來。
獲救的她在初期,憂鬱、自責與不理解縈繞不去,以為二戰結束後生活會好轉,卻又面臨共產黨迫害。在鼓起勇氣輾轉移民到美國後,開始學習英文,並在中年後踏進校園攻讀心理學。
經過不斷地自我治療、勇敢面對過去,甚至重回奧茲威辛那個當年扼殺了她的童年與父母的人間煉獄,現在的伊蒂特.伊娃.伊格博士(Dr. Edith Eva Eger)是一位成功的心理治療師,除了在美國加州開設了一間心理診所,主攻創傷研究與治療外,同時也擔任美國陸軍與海軍在抗壓性訓練和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顧問。
🥨 心情筆記
一直以來,與二戰有關的電影、書籍總是非常容易吸引到我的目光,雖然對於歷史的軌跡僅有片段且零碎的記憶,但在閱讀這些故事主角敘述戰爭時期的經歷,總好像自己就站在某個場景的街角,從磚瓦的縫隙中窺探這一切。
2014 年 10 月,第一次踏上歐洲大陸,那趟旅程共造訪了 3 個集中營(concentration camp),第一個是位在德國慕尼黑的達豪集中營(Dachau)、另外兩個是波蘭克拉科夫惡名昭彰的奧茲威辛-比克瑙(Auschwitz-Birkenau)以及盧布林的 Majdanek。
也許是歐洲秋天濕冷的天氣作祟,分別參觀的這三天裡,天空好似蒙上了一層灰,踏進園區可以馬上感受到肅穆的氛圍,就連嘻笑的孩童都乖乖地待在老師身邊,如果不是小房間裡陳列的那些照片不斷提醒著入園者,整個環境會讓人產生錯覺,誤以為進入一個大型而且空曠的廢棄工廠。
不論是自己帶著導覽機靜靜聽著每張照片背後的故事,又或者是當地英文導覽人員透過耳機傳來刻意被壓低地嗓音,從話語中依稀可以拼湊當時集中營的勞動狀況。
整個路線主要是從當時猶太人被迫拋棄的包包、鞋子、眼鏡開始,曾經經歷數個主人的條紋衣,勞動者晚上睡覺的雙層硬臥舖,那令人怵目驚心的空毒氣罐子,再到一堆像砂顏色般的透明骨灰容器。最後,也是最沉重的地方,洗澡間,那扇關上了就等於是被宣判死刑的厚重金屬大門,以及我不敢正眼往上瞧的天花板。
集中營帶給入園者的感覺是悲傷的,三個園區各有一絲絲不同的味道,但無庸置疑的是奧茲威辛多了幾分不寒而慄。在眼睛瞥到某個死胡同一角的磚牆,會閃過電影場景納粹舉槍的那幕,或是入園者排隊等待進入洗澡間參觀時所產生的錯覺,還有通電的圍籬、只有幾條溝就被稱作廁所的矮房、導覽說水位低一點就會見到人骨的小池塘。
不知道當時我們腳下踏過的土地藏有多少勞動者的汗水,又或者有多少人的苦苦哀求被時間緩緩沖淡。
以下謹附上 2014 年拍攝的照片,讓尚未有機會參訪的大家能夠更了解本書的時空背景。
🥨 心得
本書可以是一部回憶錄,也可以是一碗心靈雞湯,雖然它不會告訴你如何運用 3 個步驟就能走出創傷,但透過伊格博士溫暖的文字,你知道即使遭遇到打擊、低潮,覺得人生沒有希望的時候,心裡那個願意再次站起來的你永遠都在,只需要勇敢接受過去,擁抱那個曾經遍體鱗傷、卻相信傷口會一點一滴癒合的自己。
或許我們消除不掉疤痕,但我們可以學著面對它、接受它,並且與它共存。
Each moment is a choice. No matter how frustrating or boring or constraining or painful or oppressive our experience, we can always choose how we respond.
每個時刻都是一個選擇,無論我們的經歷多麼令人沮喪、無聊、束縛、痛苦或壓抑,我們始終可以選擇自己的回應方式。
Dr. Edith Eva Eger 伊蒂特.伊娃.伊格博士
🥨 最喜歡的 3 句話
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會去哪裡,我們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但沒有誰能奪走你放在自己腦袋裡的東西。
伊格博士的母親
妳人生中所有最深的喜悅,都將來自內在。
伊格博士戰爭前的芭蕾舞老師
療癒,就是擁抱黑暗,我們穿越漆黑的幽谷,走向光亮。
也許療癒並不是消除疤痂,或甚至不是結痂。療癒是珍惜這傷口。
Dr. Edith Eva Eger 伊蒂特.伊娃.伊格博士
🌱《抉擇:放下,擁抱生命無限可能》
好奇本書的朋友可以先至博客來上點選試閱唷!(傳送連結點我)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就留個言讓我知道吧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