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重點
🥨 寫在前面
原本光看《價格烽火效應》這個書名以為內容大概含有很多看不懂的公式,但我誤會它了。
有別於談論金融的書籍,這本書更像是紀錄片,帶你深入伊拉克、北非、委內瑞拉、肯亞這些街頭曾經(或正在)充滿混亂與飢餓的國家。
作者魯伯特.羅素(Rupert Russell)不是一位典型的作家,擁有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的他,還是一名導演,他的第一步作品 Freedom for the Wolf 在 2019 年柏林影展中被提名為當年度 Cinema for Peace 最有價值電影獎。
《價格烽火效應》一書涵蓋的層面廣泛,從川普執政、英國脫歐、資源搶奪戰爭到氣候危機,作者透過他獨到的視野,呈現了世界混亂源頭的畫面。如果想了解「世界金融市場」如何與這些混亂建立起關聯,背後又是什麼原因驅動了烏克蘭、敘利亞人民的命運,值得大家來閱讀。
以下就列出兩個特別讓我感興趣的部分 ──「糧價」與「資源」,順道記錄閱讀過程冒出的想法。
🥨 糧價與暴動
自有印象以來,中東地區即暴動、戰爭頻繁,導致這些混亂的原因是宗教信仰的衝突?還是有其他更關鍵的因素?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地區的飲食與生活開銷結構。
書中提到,住在中東與北非地區的人們,每日攝取的卡路里有 35% 來自麵包,他們需要大量的小麥來製造生活必需食品,在缺乏大片小麥田的情況下,只能倚靠向國際供應商購買小麥,形成這兩個地區的小麥進口量比任何地方還多,其中又屬埃及為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
這些原物料的進口價格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更精確地來說,小麥的價格是受芝加哥、亞特蘭大與倫敦期貨交易所的投資人與避險基金交易狀況決定。
小麥的價格與中東、北非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事實上,就算在政府的補助下,埃及、突尼西亞、敘利亞、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的人民依然必須把 35%~55% 的收入花在食物上,導致如果小麥價格小幅度上升,就可能使他們面臨吃不飽的饑餓狀態。
作者為了深入找出暴動、衝突與混亂背後造成的原因,他拜訪了美國麻州新英格蘭複雜系統研究所創始人暨所長楊爾.巴雅(Yaneer Bar-Yam)。
巴雅和他的團隊想知道,他們是否能靠一組數字去預測每個有人居住的大陸上,將會在何時發生暴動。
他們假設這些國家各自的混亂狀態,與宗教信仰、執政者或氣候狀況沒有關聯,並且可以被簡化成一個很單純、很基礎的東西:糧食。
團隊著手開始進行研究,如果水的沸點是攝氏 100 度的話,那社會是不是也有沸點?換句話說,就是「食物要變得多貴,人民才會走上街頭暴動?」
巴雅團隊建造了一個模型,詳列 2008 年與 2011 年的兩次大混亂(分別為全球糧食危機 & 阿拉伯之春),並採用聯合國糧價指數(Food Price Index,該指數包括小麥、米、大麥和玉米在內的糧食原物料在國際市場上的每月平均交易價格),以從中找出社會從秩序狀態變為混亂狀態的關聯性。
是的,他們發現了「社會的沸點」。
當糧價指數落在 210 時,糧價的上漲會使世界各國的社會動盪變得更嚴重。
在發現這個數值之後,巴雅團隊曾在 2010 年 12 月寄了份報告給美國政府,警告高糧價可能會導致社會與政治的不穩定。四天之後,一位突尼西亞的市井小民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就在政府大樓前潑油自焚,這個舉動點燃了突尼西亞的茉莉花革命,而也普遍被公認為是阿拉伯世界革命浪潮 ── 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的起點。
下圖為聯合國糧價指數與動亂走勢圖,第一次高點全球糧食危機,第二次則為阿拉伯之春(藍線)。
在看書的時候,我好奇 Google 了最近的聯合國糧價,發現 Trading Economics 網站上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近 25 年的 Food Price Index 資訊,雖然這個 index 在 2020 年被重新定義過,現在已經看不到 210 這個「社會沸點」數值,但還是可以搭配上圖的走勢,發現前兩次高峰一樣落在 2007~2008 年(全球糧食危機)及 2010~2011 年(阿拉伯之春)。
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從統計圖上發現 2021 年中開始的 FAO Food Price Index 已經逼近前次的高峰,也就是阿拉伯之春當時的數值了;2022 年 2 月數值明顯上升、3 月更是暴衝超過 25 年來的史無前例。
這個數值與近期的國際頭條──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 ,兩者的相關性與預測準確度搭配起來,真是令人感到背脊發涼。
🥨 資源詛咒與掠奪
這裡先來說明維基百科是這麼解釋「資源詛咒」(resource curse),
「資源詛咒」又稱作「富足的矛盾」(paradox of plenty),指的是國家擁有大量的某種不可再生的天然資源(石油、天然氣等),卻反而形成工業化低落、產業難以轉型、過度依賴單一經濟結構的窘境。
書中提到,出口原油的國家有較高機率會被獨裁者用軍武統治,人民還會經歷長期的內戰、政治貪腐、侵略與被侵略。石油雖然會帶來財富,但這些原油收入更多是進了政權的口袋,而非妥善用於公共建設或福利措施,導致石油出口國的國民收入、自由度與教育程度都更為低落。這個現象在我閱讀《石油即政治》一書中也有提到,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本篇心得。
政權們利用原油收入購買武器,像是俄羅斯在內的石油出口國,它們 GDP 分配在國防支出上的比例,遠比石油進口國高出許多。反過來看,石油所帶來的龐大利潤也可能促使民軍佔領油田,這讓石油出口國爆發內戰的機率比其他國家高出兩倍,而時間也拉得更長。
接著,這又帶出了另一個形成混亂的原因:資源掠奪。
俄羅斯為了掠奪烏克蘭在黑海水域中的大量天然氣,同時避免烏克蘭成為天然氣的競爭對手,2014 年 2 月俄羅斯決定兼併克里米亞,造成兩國為期兩年多的戰爭,還有數不清的僵持與衝突。
大人的世界爭奪地底下的資源,孩子的世界也不遑多讓。
作者在委內瑞拉的期間,跟著一群貧民窟的小孩造訪他們的晚餐勝地 ── 一座餐廳用來丟棄食物殘渣的垃圾場,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狀況。令人驚駭的是,為了爭奪剩飯剩菜,不同幫派間的孩子會發動攻擊,不惜殺死競爭對手,只為了在過度飢餓的肚子裡填塞一些食物。
這讓我回想起在緬甸自助的經歷,一幕令人難以忘懷的場景。
那時是坐在包的車裡頭前往另一個小鎮的佛寺,
當車子開進某條鄉間道路,從車內望出去盡是雜草,沒有房子、農田、牲畜或任何看似有生氣的跡象。
但我發現這條路旁每隔幾公尺的距離就坐著或站著一個人,有男有女,從孩童年紀到滿頭白髮的老人都有。他們臉上沒有笑容,就只是直盯著每輛路過的車子。
就在困惑的時候,開著車的駕駛轉過頭來用不怎麼輪轉的英文,指著他們說「Begger」。當下,我不太確定司機的意思跟我心中想的是不是一樣。
然後,我看到前面那台貨車上,坐在後面置物空間的男人朝外扔了一張像紙的東西,原本安靜坐在路邊的小孩們隨即蜂擁而上,跑向前去搶奪飄在半空中的那張紙。
剎那間,我感覺到一種錯身在殭屍電影的場景,差別只是他們要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錢。
那條路似乎特別漫長,打這篇文章時,回想起那個畫面,心中的震驚還是久久不能消除。
後記
在閱讀《價格烽火效應》的時候,我想到了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當我們在追求「愛和歸屬」、「尊嚴」與「自我實現」,學習如何從身心靈開始療癒自己、追求人生價值時,地球另一端的人們卻深陷在最底層的「生理需求」掙扎著。
我不知道這個世界為什麼會存在著如此懸殊的不公平,或許宇宙有它運行的道理,就像 Covid 為什麼會突然爆發?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還要持續多久?這些經歷是要教會人類什麼?
書中有這麼一句話:
這世界上永遠沒有足夠的錢能維持和平;但卻一直能找到錢發動戰爭。
闔上書本,我以為我會找到混亂背後的答案,但發現有的只是更多的疑惑。
不過也許這就是生命的意義,答案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追尋的過程中,更認識自己、更認識這個社會,未來總有一天,我們都能夠用更適合的方式幫助這個世界。
Peace. ✌🏽✌🏻
🌱 博客來試閱、購書連結:《價格烽火效應:從金融風暴到後疫情時代,引爆世界下一波混亂的訊號》
🌱 感謝你閱讀到最後,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記得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是 Share 給你的親朋好友(一起討論有助於感情升溫唷)!讓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
Juan
這篇心得分享深觸我心!
越多認識這個世界,越覺得這個世界好多不公平、也常感到無力。
我想我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照顧好,行有餘力要更多努力去改變世界!
Clare
你的留言讓我想到《內在原力》書中的一句話:「能夠療癒自己者才能療癒他人」
先把我們自己照顧好,也是對世界的正向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