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重點
🥨 寫在前面
多數的時候我是一個蠻願意表達感受的人,直到前陣子的一天早上,發生了不太嚴重但卻讓我感到有點小不開心的事情,當下我意識到自己的回話變得反常的簡短,出現『哦可以呀』『都好』這些詞語(正常的反應可能會是『好呀!我都可以唷』)。
那時的我正在想著要說服自己就只是件小事、乾脆算了,還是要坦白說出心裡的感受兩種情緒下,正好手機電子閱讀器的推薦書籍跳出了《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的封面。
登愣!
好唄~這大概是某個神奇力量在提醒我要記得好好表達感受 😆
作者安卓雅.布蘭特(Andrea Brandt)是一位婚姻家庭治療師,這本書透過剖析「被動式攻擊」(Passive Aggression)的生成原因,告訴讀者如何化解被動式攻擊的行為,或是怎麼和有被動式攻擊傾向的家人、親近的人相處。
這是一本無論有沒有被動式攻擊傾向都適合看的書,了解情緒對我們生活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確表達情緒,有助於降低不必要的溝通壓力,提升人際關係品質。
🥨 認識被動式攻擊
被動式攻擊是什麼?
被動式攻擊又稱消極抵抗,是以看似沒有敵意的方式來表達憤怒的一種手段。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
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擁有嘴巴上說好,心裡卻不這麼想的經驗,我們為了避免衝突、避免展現憤怒,而不願意(不想或不能)講出真正的想法。
但情緒不會真的消失,它要馬暫時被壓抑下來,或轉化成另一種型式被表現出來。
🔹 被動式攻擊傾向評量表
以下是書中提供的評量表,不妨先來看看自己或是周遭的親友是否有這些傾向:
- 有人值得或渴望受到讚美時,不願給予對方讚美、關注或好評?
- 沒能履行別人對你的要求?
- 在有要事必須解決時拖拖拉拉?
- 把拒人於千里之外當成懲罰的方式
- 作一些搞破壞的小動作
- 在討論重要的事情時惜字如金?例如只以「嗯」、「不知道」、「好喔」、「隨便」作為回應
- 以冷嘲熱諷的方式回應人生、自己或他人
- 常常覺得很沮喪、失望、煩躁但有時又不到生氣的地步
- 負面看待多數情況,甚至是當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
- 常以瑣碎的負評有意無意地傷害別人的自尊
- 經常覺得憂鬱,或長時間陷入憂鬱?
- 從不說「不」或總是說「好」
以上的問題如果有任何一題的答案是「Yes」的話,就在提醒著我們(或親友)可能不小心展現了被動式攻擊的方式唷~
🥨 被動式攻擊的行為
具有被動式攻擊性格的人會設法用迂迴的方式保護自己,他們無法果斷提出要求,轉而採取一些操弄人心的手法,而且他們多半不自覺。
假如我們遇上了經常性使用被動式攻擊的人,對方可能會有一些特定的行為反覆出現,或是自己也可能下意識地做出某些被動式攻擊的行為卻渾然不覺。
這裡整理了幾項書中提到的行為,可以作為我們平常觀察自己及他人情緒的一些線索:
🟠 有意無意的疏忽、報復行為
因為生氣某人但又不想直說,所以有點刻意地忘記傳遞某項重要的訊息,但心理其實知道那個人會因此受到傷害或有不怎麼好的後果。
舉例:同事 A 生氣同事 B 前幾天批評他的想法天馬行空,當 A 正巧接到一通客戶打來要通知 B 會議提前舉行的電話時,他「不小心忘記」留字條提醒 B。
🟠 言行不一、虎頭蛇尾、故意搞砸
心理不願意,但嘴巴卻說好,導致明明答應了別人的要求,卻演變成拖延不做、隨便亂做或做得很差勁,讓對方更生氣。
嘴巴道歉了但過不久又故態復名也是這種。
🟠 從中作梗
故意害事情無法如預期地完成。
舉例:太太明明不想,卻答應先生週末要陪他去拜訪公婆,結果在周六一早出發前弄丟車鑰匙導致無法如期前往。
🟠 模稜兩可
不說清楚自己的計劃或想法,加上害怕做錯就一直舉棋不定;或是遇到不想面對的事情,就試圖模糊、轉移焦點,迴避話題。
🟠 慣性遲到和健忘
因為不想做某些事,故意以拖延或乾脆忘記的戰術來面對。
🟠 自圓其說、自我防衛
總是有辦法找藉口粉飾自己的行為,也不願承認錯誤或傷害到對方的事實。
🟠 想法負面
常常以「對,可是…」作為回復他人的起頭。
🥨 家庭教育與被動式攻擊
眼前令我們不愉快的處境,其實常常源自過去沒有解決的問題。童年所受的傷害是最初的心理包袱,我們的情緒困擾有八成都圍繞著童年創傷展開。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
我們帶著童年經驗長成大人,在不知不覺中,小時候形成的既定模式,成年之後會繼續沿用下去。
以下舉出書中兩種不同的家庭教養案例,
在發現孩子犯錯時,孩子 A 的父母會在氣頭上沒收他的玩具或任何東西,如果 A 因此而反抗的話,他們就會沒收更多玩具。
同樣地在管教孩子上,孩子 B 的父母會先控制好自己當下的脾氣,並試著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做的事情不被接受,他們教他下次該怎麼做會更好,同時也告訴孩子他們相信 B 能夠做得更好。
這兩種管教方式分別讓孩子們學習到了什麼呢?
孩子 A 會覺得只要做了不被認同的事情,就會失去自己的東西。他可能不知道錯在哪裡,只能就童年的經驗把父母的管教與憤怒視為失去的前兆。如果下次有人不認同他,他受到威脅的感覺就會浮現,為了避免失去,他可能學會在生氣時壓下自己的怒火。
孩子 B 會發現父母在管教上面對事不對人,他學到在遇上問題或衝突時,可能是坐下來好好談的機會,雙方可以安全地討論哪裡出錯、以及該如何改進。
就上面的兩個例子來說,孩子 A 可能使用被動式攻擊的傾向將比 B 來的高。
作者也提到幾種可能會影響子女擁有被動式攻擊行為的家庭關係,像是父母其中一方非常強勢、另一方極為弱勢,孩子可能間接學到不能和強勢者持反對意見;或是父母雙方都很專制,孩子只有服從的份;以及童年受到虐待,孩子不敢真正表達需求,擔心會引來暴力對待。
如果小時候的經驗影響了我們往後的人生,那擁有被動式攻擊傾向的人只能歸咎原生家庭嗎?
當然不是!
了解自己成長過程和家庭關係是改變的第一步,當覺察到的自己(或他人)行為背後形成的原因,才有機會對症下藥,找出合適的處理對策、根本地改善情緒表達方式,提升人際關係。
打到這邊剛好想到近期看完的一本家庭教養書《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裡頭提到當自己開始教育下一代之後,會發現面對孩子做錯事時,心中產生的憤怒、想發飆情緒(或連帶引發的怨恨、挫折、厭惡、忌妒等情緒),都可能源自於童年經驗,因為曾經被用同樣的方式對待過,在不知不覺中也會變成未來教育孩子的模板。
也就是說,我們的童年經驗,不只影響了我們看待事情的角度,更有可能會帶到未來的家庭中。如果希望孩子能夠擁有健康的情緒表達能力,那就要從自己(還有另一半)開始改變!
在《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書中,作者提供了很多小練習,引導讀者如何正視憤怒的情緒,或是在與有被動攻擊傾向的家人、朋友相處時,做到保護自己也幫助對方的依循方法。推薦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繼續深入閱讀唷!
背負著舊傷不代表你就要困在舊有的反應中。透過自我覺察及對當下的覺知,你就能開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過去。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
我們或許沒辦法改變出生在哪一種家庭,但我們永遠可以先改變自己,透過認識不同階段的自己、接受童年的經驗,每一個人都可以創造更理想的自己 😊
🌱 博客來試閱、購書連結:《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腹黑、酸言、擺爛,好人面具下的「被動式攻擊」》
🌱 感謝你閱讀到最後,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記得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是 Share 給你的親朋好友(一起討論有助於感情升溫唷)!讓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