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重點
🎁 送給自己的禮物:一趟來自高我指引的旅程
2025 年 4~5 月,我去了一趟清邁。
這次旅行最主要的目的,是在工作十年離職後,送給自己一段深度、安靜的冥想時光。
一年多前,我在 甲思敏遊牧生活 Podcast 上聽到她分享 Pa Pae 冥想中心(Pa Pae Meditation Retreat)的體驗。
當時聽完就覺得,這樣的生活好愜意呀~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旅行不一定要頻繁移動,也可以只是待在山中某個安靜的角落,冥想、休息、放空。
這樣的方式好像特別適合我。有機會的話,我也想去試試看 🧘♀️
2024 年底,當我開始規劃離職後的旅行時,原本想的是再走一次朝聖之路。
但某天午睡時,一個來自高我(Higher Self)的訊息突然浮現:
「妳不是一直很喜歡清邁嗎?何不趁這個機會,去 Pa Pae 冥想中心呢?」
然後他還建議我起床點開 App 查查看飛往清邁的單程機票。
這個 idea 真是很有道理!
我喜歡清邁,我喜歡冥想,而 Pa Pae Meditation Retreat 正好同時滿足了這兩個願望~
至於出發日期,我毫不猶豫就訂在生日的當天。
現在回頭來看,這真是我送給自己最棒的生日禮物之一~ 🎁

🛵 阿婆的摩托車:一個美好的開始
從清邁市區出發的那天早晨,我的心情興奮又帶點緊張。
前一天,我已請 hostel 老闆娘幫我預訂前往 Pai(拜縣)的 shuttle。雖然 Pa Pae 冥想中心並不是終點站,但只要在訂票時提前告知目的地是 Pa Pae,並在上車時再次跟司機確認,司機就會在中途的 Pa Pae bus stop 讓你下車。
下車後,我原本打算自己徒步走進冥想中心。
沒想到才剛走沒幾步,就有一位騎著摩托車、穿著紫色與圖騰布料衣服的阿婆停在我身旁,微笑著用手勢示意我上車。
我想她一眼就認出這個揹著大背包的外國人,應該就是要去 Pa Pae 的吧~
阿婆的善意,讓我省下了那段走到滿身大汗的 20 分鐘上坡路,
也讓我在還沒正式踏進冥想中心之前,就知道這趟旅程會有許多美好在等著我~
那天陽光正好,微風輕拂。
I couldn’t have asked for a better start. 😊

🧘♀️ 在簡單中豐盛:Pa Pae 的靜心日常
前前後後,我在 Pa Pae 冥想中心待了 21 天,
這是我此生最深刻、也最療癒的旅程之一。
在 Pa Pae,每天的生活都很簡單,卻也很充實。
早晨五點起床,五點半參加誦經(Morning Chanting)與靜坐冥想,接著便與僧侶們一同出發參加 Alms Round(托缽、化緣)。
雖然 Alms Round 是僧侶的每日例行,但在 Pa Pae,冥想中心的參與者也被鼓勵一同加入,親身感受泰國佛教的獨特文化。
僧侶們赤腳走入鄰近的村落,村民們則虔誠地將食物放入缽中,接著我們蹲下來,聆聽著僧侶為村民誦讀的祝福與祈禱。
結束後回到中心,正好是早餐時間。
餐後稍作休息,十點會有一堂由僧侶帶領的冥想練習。
再來是每日的第二餐,也是最後一餐 — 午餐。
中午過後,我多半會在大自然中散步,找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閱讀、冥想,或者什麼也不做,就單純感受微風吹佛,或是欣賞雷雨過後的山嵐。
洗澡、午睡片刻,隨著夕陽緩緩落下,我會參加 Evening Chanting,為一天劃下句點。
這樣的日子,剛剛好給了我很多時間,練習放空與回顧。

回想過去的旅行,因為假期有限,總是行程滿檔、幾天換一個城市,很少有機會在同個地方停留超過一週,更別說三週了。那時候的我,總覺得想去的地方太多,行程怎麼排都不夠。
但不需要上班後,時間忽然變得非常充裕。我可以自由安排要去哪裡、想待多久。
而也正是這樣的自由,我第一次感受到:
其實,我沒有哪裡是「非去不可」的。
我真正想做的,是待在喜歡的大自然裡,好好冥想、好好生活。
當時間與空間都變得自由,才發現,我的旅行目的從來不是為了蒐集多少個國家,而是為了在某個寧靜又靈性的地方,
與自己好好相處,練習「活在當下」。
飲食上,我也 follow 泰國僧侶的作息,過午不食。
出發前我還擔心晚餐時間會不會餓得難受,沒想到身體的適應速度比我想像得還要快許多。
冥想中心的早餐與午餐由親切的當地大姐們與志工準備。清晨五點多,廚房就已經亮著燈,傳來她們處理食材的聲音。
她們總是能用新鮮的蔬果變出營養又好吃的飯菜。偶爾想吃點水果,餐廳桌上也會擺著香蕉、芒果,大家都可以自由取用。
Pa Pae 裡還有一家可愛的小咖啡店,嘴饞想喝點冰沙,或是午後想喝茶的人都會去那裡坐坐。
門口附近也有雜貨店、小餐館,還有我很喜歡、被多肉植物包圍的 Nermu Cafe。有時午後,我也會走去那裡,點杯美式咖啡,觀賞盛開小花的仙人掌。
這樣的日子,簡單得很開心。

☀️ Pa Pae 帶給我的人生智慧
1. 活在當下
在 Pa Pae 的日子裡,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與平靜。
我常在早餐後望著山嵐變化,心中不由自主地升起對生命的感謝 ── 對家人、對故鄉、對清邁的土地,還有對這個充滿溫度與善意的 community。
有時候我什麼也不想,只專注地欣賞眼前的大自然。
對於在城市生活已久的我來說,這樣的片刻簡直奢侈。
我特別喜歡一位僧侶在帶領冥想時說過的一句話:
「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當下。」
練習把過去的懊悔放下,
把對未來的焦慮放下,
不去批判腦中的雜念,
就像看電影般的,讓念頭自然流過。
回到呼吸、回到身體、回到此時此刻 ──
感受自己活著,感受著內在的光,
也感謝這一路走來,生命中的每一次奇蹟。

2. 「給予」是一種選擇
你不需要擁有很多才能給出,「給予」來自內心的選擇。
我想起過去會聽到的一句話:「誰誰誰那麼有錢可以捐錢,不如捐給我比較實在。」
表面上是在調侃、開玩笑,但說話者背後透露著這樣的信念:要先「擁有很多」,才能開始「給予」。
在 Pa Pae,我看見了完全不同的風景。
每天清晨六點半,僧侶們赤腳從園區出發,走在碎石與泥地上,進入鄰近的村落化緣(Alms Round)。我們這些冥想中心的參與者也會加入,協助敲鈴、揹袋子。
我也參加了幾次。
每次僧侶唱誦完祝福經文後,把缽裡多出來的食物移到蓋子上,再由揹袋子的人一一裝進提袋裡。
我注意到,有些用塑膠袋細心包好的飯菜,還是熱騰騰的。
這讓人不禁想像,那些村民們是不是早在天未亮時就起床,只為了準備這些飯菜給前來化緣的僧侶們?
在泰國的佛教文化中,僧侶並不能自己煮食,許多小寺廟甚至沒有廚房。
他們的食物完全仰賴村民的布施。
這樣的文化背後,除了對修行者的敬重與信仰,也讓修行者能以祈禱與祝福迴向給村民。
山上村落的生活條件簡單,不若城市富裕。他們未必擁有很多資源,卻願意每天早起,花心力準備一碗飯、一袋湯,只為了讓僧侶們能夠享用熱騰騰的食物。
這個景象,是如此真誠,也令我感動。
那一刻,我明白了「給予」的本質:
不是因為擁有很多,而是因為發自內心願意分享。
從這些村民溫暖的笑容中,我看見了,
「豐盛」不僅只是戶頭數字的堆積,而是來自內在的富足。

3. 人生的目的,是活出每一天的喜悅
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到了冥想中心,都帶著相同的疑問
── 我這一生的意義是什麼?我的 purpose 是什麼?
有人大學剛畢業,對未來感到徬徨。
有人念到博班,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喜不喜歡那個研究主題。
有人做著沒有熱情的工作,只為了領那份薪水。
他們問僧侶:How to find my purpose? 我該如何找到我的人生使命?
一位來自澳洲、語氣總是啟發人心的僧侶,分享了他師父的智慧:
Find your happiness day by day, and you’ll arrive your destination.
每天做著讓你快樂的事,你就會走向自己的人生目標。
這句話給了我全新的觀點,
原來人生,不一定要那麼有計畫、有目標,才叫有方向。
初入職場時,我跟隨著社會的主流節奏努力工作,追求升遷。
可是我知道自己對當時的本業少了熱情,可以做,但找不到驅動我持續鑽研的動力。
我不知道自己這樣的想法是否正常。
但看看身邊大部分一樣在職場奮鬥的人們,我感覺,做著熱愛的工作似乎只是極少數幸運人的福利,遙不可及。
有段時間,我試圖說服自己,工作就只是為了賺錢,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就該珍惜了。
為了求好表現、獲得主管的讚賞,我不斷 push 自己、不容許自己慢下來。但那些讚賞的背後,是只要一次表現不符合期待,就會聽到「這不像是妳平常的水準」,那種否定像浪潮般快把我吞沒。
日復一日,我的生活變成一場對「他人認可」的追逐。我以為只要再更努力一點,就能贏得他人的肯定。但最後,回到家的我如同攤在床上的死水 ── 疲憊、空洞、沒了生氣。
在一次的升遷機會後,我才驚覺自己正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Burnout,感受不到一絲絲生活的希望。
If you fell no value in life, you’re in the wrong environment.
Monk
如果你感覺不到生命的價值,也許是你待錯了地方。
過去的我,把價值建築在他人的肯定上,迷失在一條不屬於自己的路。
直到我選擇停下來,換個職場環境,才重新認識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在 Pa Pae,這兒每天只有幾件事在輪替著,誦經、冥想、接觸大自然。
對追求效率的企業文化中,這樣的生活簡直沒有「生產力」。
但神奇的是,我卻在簡單的平凡中,感受到自己的細胞在快樂地震動著。同時,迎接的是每天源源不絕的喜悅與創造力。
我開始問自己,為什麼職場上「效率」被當成美德,而「慢」就代表懶散呢?
我曾經以為現在的努力是為了未來的快樂,卻忘了,如果我們現在不快樂,又怎麼能確定未來會快樂呢?
如果充滿喜悅的生活是我們真正想要的,那為什麼要用犧牲快樂去換取所謂的「未來」呢?
領悟到這一切,讓我重新對「生活」有了更多面向的詮釋。
謝謝 Pa Pae 的簡單日常,讓我體會到過著沒有待辦清單的時光是什麼樣的感覺。
我相信,真正的快樂,不是來自地位與財富,而是來自內心的平靜與富足。
而人生的目的,就是活出每一天的喜悅。☀️

4. 簡單生活,是回歸內在自由的開始
在冥想中心,很多人也會問僧侶:「我在這裡感受到的平靜,回到原本的生活後該怎麼延續?」
僧侶溫和地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Minimalist(極簡生活)。
以前,我以為「極簡」是節儉、不享受,但在 Pa Pae,我對這個詞有了新的見解。
Minimalist 並不代表限制,而是一種選擇權 ── 選擇讓生活變得單純,讓心思更清晰,把時間與注意力投注在自己真正重視的事情上。
僧侶們的生活極其簡樸,一人只有兩套袍子,一套穿在身上,一套備用。沒有過多物品的干擾,他們把時間與能量留給誦經、冥想與修行。
雖然我們不是僧侶也不用過著同樣的生活,但我很喜歡在 Pa Pae 大家穿著統一的白衣白褲,那讓我覺得很輕鬆。
沒有誰比較時髦或精緻,焦點不再是外表,而是更多的專注力放在感受內在狀態,體驗當下生活。
穿著同樣衣服還有另一個好處,我們不再先用外表、打扮來評斷一個人。無論這個人有多少錢,或者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大家在這裡看起來都是一樣的、平等的。
拋開衣著後,我可以更用心去欣賞每個人的特質。
Minimalist 不是一種限制,而是重拾生活的主導權。
謝謝僧侶的智慧讓我看見了什麼才是我真正重視的,
是大自然的顏色,
與人交流的溫度,
還有內心那股平靜與喜悅的滿足感。

5. 接納無常,是找回平靜的開始
小時候,我很怕聽到「人生無常」這四個字。
在我們的文化裡,無常總與死亡、失去、悲劇連在一起。
但在冥想中心的生活中,我重新理解了「無常(impermanent)」的定義。
有一天早晨天氣很好,中午卻下起傾盆大雨。僧侶說:「這就是無常。」
天氣會變,情緒會來,人會走,也會再相遇。
這些變化,不是壞事,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下雨是大自然幫我們按下的暫停鍵,讓空氣濕潤、萬物安靜,而我也能好好坐著,聽聽雨聲,感受情緒像雲霧般飄移著。
我們不需要去討厭烏雲的出現,因為它終究會消散。
我們也不需要害怕悲傷的來臨,因為它終究會被釋放。
這樣的「無常」,其實很溫柔。
然後,我也重新理解了死亡。
冥想中心的第一週,附近村莊舉行了一場喪禮。那位逝者是位中年人,因病過世。僧侶們輪流前去誦經祈福。
在我的文化背景中,中年離世總被視為一種悲劇與遺憾。
但在泰國,喪禮是一場和平的送別。
鄰近山頭的人們會來到會場,聚在一起聊天、敘舊,甚至喝點小酒。氣氛不悲傷,反而像是生命中的一段溫馨告別。
幾個夜晚,我躺在床上聽見傳來的音樂聲,若不是事前知道,真的會以為哪戶人家在開 party。
原來,告別也可以是帶著祝福與微笑的。
我想起自己這幾年學習希塔療癒,在連結祖先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祂們的靈魂雖然不再以身體存在,但依然以愛的能量陪伴著我們。
謝謝 Pa Pae,也謝謝這些文化與靈性經驗,讓我不再害怕死亡。
我開始明白,生命本就充滿變化與無常,而我們能做的,是在每一刻,用心、認真地「活在當下」。

🌱 回到日常的實踐
離開 Pa Pae 之後,那些來自清邁山上的寧靜與療癒,依然在我心中流動著。
即使生活回到了城市、節奏又變得快起來,那些體悟、那些智慧,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
這篇文章,是我寫給自己的一封回顧信,也是一份想與你分享的禮物。
如果你也渴望一段重新認識自己、與內在對話的旅程,我真心推薦你把 Pa Pae Meditation Retreat 收進清單中。
每個人來到這裡的體驗都會是獨一無二的,
而我相信,你也會在這片山林與寧靜之中,找到屬於你的答案 ☺️

Pa Pae Meditation Retreat
🌐 官方網站與活動資訊
📍 Google 地圖位置
Pa Pae 在泰國有數個冥想中心,甚至在比利時也設有據點。官網上有詳細的 Retreat 活動內容、報名方式、交通建議與費用說明。
💡 溫馨提醒:建議自備防蚊液與足夠的泰銖現金(當地沒有 ATM),因為 Pa Pae 環境太優美了,很多人到這裡後會想延長停留天數,所以不妨多預留些彈性 😊
🎥 想了解更多 Pa Pae 環境,也可以觀看僧侶 Nick Keomahavong 的 YouTube 影片。(Venerable Nick 的佛教智慧與自身故事帶給了我很多啟發 👍 )
最後~
願這片土地曾賜予我的靈感與智慧,也在某天以另一種形式走進你的心中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