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簡介
軒言文創 SoundShine 發行人及心理學作家劉軒透過自身經歷,以及在哈佛大學觀察學霸同學們如何會玩又會讀書的秘訣,整理出 10 點好懂、易執行的讀書技巧,讓不論是在校學生,或是出社會後不斷進修的你,都能快速搞懂「學習力」的關鍵,掌握實際練習的技巧!
以下文章將會列出我在閱讀過後特別有感的 3 項重點心得,對本書有興趣、想要搶先知道哪 10 點學習力的讀者,歡迎點擊這個連結去試閱~
🥨 3 項重點心得分享
1.選出你必須要做的事,然後把它做好
劉軒在書中提到,哈佛大學學生每學期的指定閱讀書籍非常可觀,從地上疊起來高達 90 公分,即使沒日沒夜地鑽研其中,要讀完也是非常有挑戰性,更何況大學生除了念書之外,社團、課外活動更是不能缺少的一大重點。
不過他的室友在這麼龐大的課業壓力下,不但可以早起去練田徑,還能夠拿到全 A 的成績!這個祕訣是 ── 套一句劉軒室友的話:
「你必須搞清楚,怎樣選出你必須要做的事,然後把它做好。你把這個做好之後,剩餘時間再去做別的。」
劉軒發現,他的學霸同學在準備考試前,會先搞清楚教授期待學生們了解的知識,以及課程脈絡,並以最短的時間來抓到考試高分的關鍵。
如何了解每本教科書的脈絡?
你可以透過閱讀目錄來做到!
回想起以前唸書在拚期中考,常常拾起課本或參考書就是直接從第一頁逐字開始看。而這個習慣也延續到閱讀一般的書籍,難怪剛開始不但看書的速度緩慢,一本書花上兩、三個月的時間,還因為看到中間事隔太久忘記作者前頭在講什麼(汗)。
在上了瓦基【化輸入為輸出】的線上課程之後,領悟到讀工具書與哈佛學霸們準備考試竟然某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比起從第一頁開始看到最後一頁,如果先快速掃過封面、作者簡介,再花點時間看懂前言、結語與目錄,就能在半小時內掌握到作者想要傳遞的關鍵訊息,了解整本書的脈絡。
自從使用新的方式閱讀後,對我最大的幫助之一就是閱讀的速度變快了很多倍。在還沒看內文之前,就能夠先了解一本書我最感興趣的主題是哪個章節,對於其他次有興趣的,就可以花較短的時間快速略讀。
另外,這裡也想補充過去在閱讀上犯的一大「迷思」。
以前我會為了要「讀完一本書」,即便在翻了 20% 就發現書本內容與期待不同,還是會強迫自己看完。雖然看完是看完了,但闔上書本卻有一種沒有被滿足的空虛感。
假如當時我知道先看目錄的話,就能第一時間篩選掉和預期不同的書籍,避免因為投入數小時的沉沒成本而捨不得放棄。
再來說說劉軒的田徑隊室友帶給我的第二個啟發 ── 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問自己:
「當下我最需要做什麼?」
面對期末考近在眼前,對學生來說,讀完整本教課書不是當前的目標,在有限的時間內抓到足以應付考試的重點才是關鍵。
市面上值得一看的好書琳瑯滿目,以前我在聽到別人推薦某一本書之後,也會想要趕快來看,但卻沒考慮到書中知識並不完全是當下人生階段能夠連結或派上用場的,導致很可惜沒辦法產生醍醐灌頂的充實感,也因為無法即刻在生活中實際執行而限縮了一本好書的效益。
就像花錢買了高級的嬰兒車送給單身的朋友,嬰兒車固然好用,但對方當下卻找不到機會將它派上用場呀 🤣
為了幫助自己「專注目標」,不要手滑購入過多知識沒時間好好消化,現在我會把想要看的書、購買的課程先列成清單,以「當下我最需要什麼」來衡量這個階段我最想要學習的主題。讓我在同樣的時間、精力資源下,做出更好的選擇。
用對了讀書方法,不但能縮短閱讀時間、提高效率,還能發會最大的效益!
2.寫筆記,重質不重量
我是一個很愛抄寫筆記的人,雖不是走精美的路線,但老師有說、講義沒印的案例,我都會儘可能註記在課本上。
(然後隔壁同學就會困惑這樣來的及聽懂嗎?)
因為大部分實體課程只會提供一次上課機會(除非加價複訓啦),加上這些課程精髓不一定會印在上課講義中,很多時候需要透過老師的案例分析來學習專家思維,才能在生活中操作。
而我發現抄筆記的小習慣對我獲益良多,讓我在課後復習時可以在腦中調出課程回顧,重溫老師的上課片段。
那,到底要在上課中儘量先聽懂?還是要努力抄筆記呢?
劉軒的書中特別有一個章節是「筆記力」,其中提到「手寫」筆記的好處。手寫筆記雖然速度較慢,但卻能訓練大腦快速整理出重點,記下關鍵字。
現在帶筆電去上課越來越方便,有些學生會一字不差地打字記錄像是做逐字稿一樣,可是這樣反而會錯失同步理解課程內容的關鍵時機。
這裡分享書中利用筆記強化學習效果的三個重點:
① 寫下筆記
很多同學記了筆記之後就以為完成了,停在這裡,但這只是第一步而已。
② 整理筆記
在24小時內,趁著記憶猶新把課堂中寫得比較潦草的筆記再做補充,也把新的靈感還有問題都寫下來。
③ 提問筆記
這是對學習非常有幫助的環節 ── 對筆記做進一步的思考!
問自己:「它的價值是什麼?遵循了什麼原理?和整堂課的關係是什麼?我可以怎麼運用它?」
透過自問自答的「間隔式提取」方法,不但能加強記憶的深刻性,也能延長記憶的停留時間。
3.始終保持好奇的能力
「沒有人搞得清楚生命究竟是什麼,但這並不重要。探索世界吧!只要你研究得夠深,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會變得非常有趣。」
這句話引用自書中結語章節裡一句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的名言。
當學生的時候,被灌輸學習是為了考好試、上好大學,什麼是出社會「一定找的到工作」的科系更是列為第一考量,而不能賺錢的興趣似乎就被擺到一旁。
開始工作之後,我時常在想當初為什麼沒有唸某個科系,猜測自己也許更擅長處理那方面的知識。
但如果轉換到另一種心態,遇到有興趣的主題,先透過看書、報名課程了解某一個領域的入門知識,就可以多方嘗試,以最小成本去探索所有的可能!
現在的我反而認為這樣的感覺很棒,因為「好奇」激起了我想要學習的欲望,也因為找到做這件事情的「熱情」,而讓我願意持續地做下去。
我想,這就是好奇心作為一個催化劑,讓我能夠享受「學習」的意義吧 😊
🥨 結語
《不敗學習力:學霸都在用的10大聰明讀書法》是一本我希望我國中就讀過的書。
(當然,也可能小時候慧根還沒長出來所以跟這樣的書本擦身而過😂)
我覺得學習很重要,但了解大腦如何處理知識、如何記憶,用對的方法學習,效果事半功倍,才能更熱愛學習這件事!
「學習的能力,需要建立在健康的身心基礎上。」
我也很認同劉軒在書中特別提到心理健康對學習的重要性。
在體驗這兩、三年的轉變,我發現兩者的關係密不可分,
透過不斷的學習,你會更了解自己。因為你知道,面對人生的徬徨與抉擇的焦慮,你能透過閱讀前人的智慧來尋找靈感,幫助自己擁有越來越健康的身心!
❤
The beautiful thing about learning is that nobody can take it away from you.
美國藍調音樂家、吉他手和歌曲作者 B.B. King
學習的美妙的地方在於沒有人可以將它從你身上奪走。
🌱 博客來試閱、購書連結:《不敗學習力:學霸都在用的10大聰明讀書法》
🌱 感謝你閱讀到最後,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記得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想法,或是 Share 給你的親朋好友(一起討論有助於感情升溫唷)!讓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
Leave a Reply